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988|回复: 2

美国中学生作业难倒中国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0 21: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23: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人家这样才是教育。我们自古以来都是灌输。那父亲说的太对了:……考试过后就弃之如弊履……。不信你叫几位大学毕业生来,拿高三的功课考考他们看,他们还记得什么!还有,有几成大学毕业生上班干的是所学专业?恐怕不多。那大学还上他干嘛?就只为一纸文凭,文凭到手,又不干本行,那些专业知识还有什么用?想不忘也难。
所以,只会背诵,忘了就白学了,跟没学一样。只收获了一幅弱不禁风的肩膀和一副近视眼镜。这就是中国的现实——不仅知识素质低,而且健康素质差!道德素质就更谈不上了。然后就是这些人,还得走上教育岗位去“培养”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民族未来堪忧!
说到留学者众,有人很反感,问为什么?我觉得答案很简单,就一个字“好”!谁不捡好的呢?在菜摊上买个菜,还要货比三家,挑挑拣拣呢。中国“船太大,转弯太难”,多一些人出去,也许能促成国内教育的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09: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85年高考后,廖欣荣被自己学校一幕场景震住了。他走进教室,等待他的不是解脱的学生,而是满屋被撕碎的教材和试卷。一片狼藉中,廖欣荣不明白的是,这些平时温和的孩子到底在发泄什么?那一年,廖欣荣在北京二中教历史。他所带的第一届文科班,也就是撕书发泄的那个班级,考出了北京二中史上最好的成绩,40多名学生有6名总分进入北京市前十名榜单。廖欣荣现在是历史特级教师,此前6年,连续参与北京高考历史卷命题,他属于在高考命题尤其是文科命题中试图带来变革的那一群理想主义者。
    在某地的一次命题中,有组员曾出题,称农业合作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结果。但是有几位老师认为这个现象被捧得过高,“全国人民都吃不饱,长期处于一个低迷状态,这样的题不符合实际”。一再坚持下,题目最终没通过。类似的情况还有陕北大生产运动、罗斯福新政没有解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等反映教材主流观点的命题也未获通过。(摘自2013年6月6日《南方周末》)
    我想,封建王朝科考做八股文,固然可憎可恨。但那时的命题只是让应试者就四书五经里的一句经典任意发挥,并没有标准答案。从这个角度看,它比现在高考的唯一答案、标准答案要高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6-16 06:37 , Processed in 0.02128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