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4-6 19:22 编辑
九州韵痕(2) 冷泉亭楹联趣话
杭州灵隐寺旁,有一条清澈甘冽的灵隐涧,源于附近的飞来峰下的诸岩洞涧。冷泉亭就建在灵隐涧畔。亭上有一绝妙楹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楹联作者是明代文人董其昌,根据飞来峰和冷泉的优美神话,撰写了这副上下双发问的佳联,由此引出后人试作答案的轶事趣闻。 250多年后的同治七年九月,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和夫人同游灵隐寺,来到冷泉亭小憩。俞夫人对这副楹联很感兴趣,她请俞樾予以解释并试作答联。俞樾稍加思索,把原文改了两个字作答联: 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俞夫人听了,觉得自有妙处,但又不甚确切,并表示自己的看法: 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俞樾把自己和夫人的答联作了比较,认为所改“冷、飞”二字比“有、无”二字准确而有神韵。而且,联中两个“冷”与“飞”字,重叠有味,别具风趣。说罢,二人相顾而笑,乘兴起身,继续游览。 逾数日,俞樾携次女绣孙,来到冷泉亭边,讲起前次如何改字答联一事。绣孙听了,仰观飞来峰,俯视冷泉水,沉思良久,慢慢吟道: 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在一旁想上联改“冷”为“禹”,是指大禹治水,可以理解,至于把下联改“飞”为“项”,则一时不解,遂问小女何因?绣孙笑答:楚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能拔山,飞峰有来处! 绣孙说罢,俞樾拍手称绝。其实,绣孙妙对,还在于她避开佛门见解,力求在历史上找奇妙答案,在境界上,比她的父母更高出一筹。 后人游到此处,回味明末文人妙联而双问生遐想,笑谈前清文人改字而巧对留佳话,细嚼其味,实在是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呢。 (原载于《新华日报》1995年1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