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1|回复: 1

难忘的岁月(六十一)连队知青素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国庆 于 2025-10-13 08:58 编辑

难忘的岁月(六十一)
                             连队知青素描
                                    许国庆
    我下乡所在的连队,自1969年4月建立,到1979年知青大返城,先后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温州、哈尔滨五个城市,131名知青在这里劳动、生活过。当年大家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浇灌着军马连的黑土地。
     十年的时间里,在一片荒草地上,我们先后建起了知青宿舍、食堂、连部、小礼堂、马号、机务间、家属宿舍……大大小小几十栋房屋,还有五千㎡的水泥场院,繁殖近300匹优良马匹,更有那几百倾肥沃的良田。那时的连队,屋舍俨然,炊烟袅袅,骏马嘶鸣,机车轰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返城后,每当提起军马连,回忆起当年的老战友: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勾勒出青春的年华;一段段生活的碎片,浸透着知青岁月的磋跎。
    连里最早下乡的,是1966年到农场的哈市男知青车廷增,他是做为电工从七连抽调建点的,是连里建点的“元老”。“刚当电工时,整天腰上跨着“王八合子”(电工工具)老神气了。”他自嘲。宿舍人太多,夏天他就一个人住进拉和辫小工具房,傍晚拉二胡、吹口琴倒也悠哉悠哉。
    当年参加建点的哈市知青,还有蒋洪志、耿宝、宫富安、苗玉坤、闫革志,他们为军马连创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蒋洪志是1968年下乡的,建点时连里人比较少,他一个人即做饭,还兼做司务长。记得我们到连队吃的第一顿饭是他做的,木板房里我们用的酒瓶油灯是他送来的,辘轳井的第一桶水是他教我们打上来的。晚饭后板房小食堂,常常会传出他悠扬的口琴声。那年连里进了台胶轮拖拉机,他硬是推掉司务长差事,开车去了。
    耿宝当年是大车班班长,建点时从三连调来的。从1971年就传闻连里要推荐他上大学,直等到1973年才走进学院。可毕业后,又回到了农场,在场部学校当了一名体育老师。原来他属于“哪来哪去”的“委培生”,这事整的。
    宫富安连里人称“小木匠”,他是连里最早结婚的哈市知青,一结婚成了天津的“姑爷”,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他乐的合不拢嘴。可知青大返城时,夫妻俩只得各回各的城市,说是暂时的,可直到他退休,一家人才在津团聚,有数的那点工资都给了“铁道部”。
    当年建点的知青还有马长义,他是从七连调来的,1968年下乡的北京男知青,个头虽不高,但人很机灵,聪慧,像笛子、口琴、笙、唢呐一些简单的乐器都能拿的起来。晚饭后常常吹响他的竹笛,清脆的笛声从走廊传到每个房间,清脆的笛声随微风在荒原上飘荡。连队春节晚会上,《我是一个兵》那清脆跳跃的音符,赢得全连阵阵掌声。
    在连里要论谁最像北大荒人,还得说北京知青穆月祥。冬天,他头上一顶猱头皮帽子,脚蹬长筒毡靴,外罩老羊皮大衣。赶马车的吆喝,插绳套的动作,“干哈(há)”的口语,加上他“猪腰子”的脸型,妥妥的一个北大荒人,人称“老贫农”。
    他早早成了家,媳妇是当地人。那年父亲来电话,让他办理顶替调动手续,他却不当回事,白白浪费一个名额。“哪儿的黄土不埋人。”这是他挂在嘴边的“名人名言”。
    鲍学俭是1969年来的北京知青,被分在了基建排,负责和大泥,北大荒最累的活之一。一把和泥爬子“耍”了好几年。他身体不算太强,但性格好强,常常咬着下嘴唇憋足一口气,把一槽子泥和完,而后坐在木槽上大喘粗气。
    在军马连,放马是项重要工作,当年北京女知青胡越欣、安萍、上海女知青张佑立、温州女知青余小莲……都曾是女“牧马人”。
    每当马群出牧、收场,几百匹马伴着轰隆隆大地的震颤,沿着沙土路进出连队,场面蔚为壮观。女骑手跨下枣红马,手中长马鞭,英姿飒爽,驱赶着马群甚是威风。
    提到北京女知青周学勤,知青们会表露着唏嘘不已的情感。她1969年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军马连。近1米50的个头,但人挺胖。大家从其行为言语上感觉,她“思维”上显得有点异样。人们曾疑惑:她这种情况怎么也下乡来了?两年后,在“好心人”撮合下,嫁给了当地的一个身高不到1米60的青年。可没几年她因车祸“去了”,生命永远留在了黑土地上。是连里最可怜的一个知青。
    安伟、安萍是69年从北京一起下乡的兄妹,当年哥俩看着个头倒不矮,可哥哥的年令还不到16岁。刚来的那些日子,宿舍走廊里常常传出兄妹的对话,“哥” “妹”一声声唤,北京话中,更带着孩子般的稚嫩。知青们都称这兄妹“阿哥、阿妹”。阿哥在连队结婚了,兄妹在北大荒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像这样在连里是姊妹的,还有上海的高秀莲、高秀芳姐俩,唐金娣、唐金妺姐俩,施佩华、施德华姐弟俩,还有哈尔滨的李玉梅、李玉珍姐俩,吕风羽,吕风柱姐俩。
     在那个下乡大潮的年代中,都是家里孩子多,父母明白,大的要下乡,小的到时可能也得走。一咬牙干脆跟姐姐(哥)一块去吧,虽说都是心头肉怎舍得,好歹在一起到时有个照应,而且兵团的条件相对好些。
                                 2025年10月1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国庆 于 2025-10-15 20:22 编辑

美篇《连队知青素描》
https://www.meipian.cn/5gvyaurs? ... t_share_uid=28103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10-16 14:44 , Processed in 0.03753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