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1

彷徨的渡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4 19: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彷徨的渡口
冯绪杰
1
    在70年代末那斑驳陆离的时光之墙上,知青们带着复杂的心情纷纷踏上返城的路途。那一张张青涩却又写满疲惫的脸庞,怀揣着对城市新生活的憧憬,却不知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重重困境。城市,这个曾经熟悉的地方,如今却像一座陌生的迷宫。高楼大厦在眼中不再是温暖的依靠,而是冷漠地矗立着,仿佛在审视着这些归来的游子。知青们回到家中,家庭早已在岁月的磨砺下变了模样。狭小的居所里,挤满了多年未曾团聚的家人,局促的空间,让原本亲密的亲情也在不经意间多了几分拘谨。
     返城知青回家的喜悦还没散去,待业的辛酸像是被雾霭笼住的飞鸟,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待业的日子,就像一首低沉的悲歌,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他们内心的彷徨。未来在何方?他们站在时代的渡口,等待着一艘不知何时会来的船,载着他们驶向那充满希望的彼岸。工作成了横亘在知青面前的一座大山。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城市的街道,他们便已穿梭在各个招工处。招工的信息栏前,人头攒动,他们的目光急切地在纸上搜寻,试图找到哪怕一丝希望。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他们心中的火焰,“优先录用22岁以下的高中毕业生”“需有相关工作经验”…… 一条条苛刻的条件,将知青们拒之门外。他们四处奔波,鞋底磨平,却换来一次次的摇头与拒绝。有些单位甚至投去怀疑的目光,仿佛知青们在农村的岁月是一段难以抹去的“污点”。那一个个紧闭的大门,似乎也将他们的未来紧紧锁住。为了一份工作,他们不得不放下尊严,低声下气地向人求情,可得到的往往只是冷漠地回应。
     在这艰辛的求职路上,知青们的内心满是苦涩与无奈。返城知青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在农村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但这些经验在城市中并不被认可,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屡屡碰壁。可怜的是,不少知青返城后成为无住处、无工作、无收入的“三无人员”,为了找工作,不得不四处碰壁,甚至愿意从事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此外,一些人虽然找到了临时工作,但这些工作往往条件艰苦,工资低廉,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些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上。但即便如此,他们眼中依然闪烁着倔强的光芒。每一次的挫折,都没有让他们彻底放弃。他们知道,自己背负着家庭的期望,更怀揣着对未来的梦想。于是,在困境中,他们互相鼓励,携手前行,在城市的角落里,顽强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等待着那一抹冲破黑暗的曙光。
     许多知青回到城市后,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陷入困境。他们需要重新适应城市生活,解决住房、吃饭等基本问题。有些知青甚至需要依靠父母或朋友的帮助来渡过难关‌。不少人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微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返城知青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些人在农村时有过光荣的身份和理想位置,但返城后却面临失业和生活的重压,心理上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由得产生深深迷茫和失落,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他们需要重新定位自己,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和竞争环境,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时代的齿轮虽在缓缓转动,却未能给这些青年的命运轨迹精确导航。他们徘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那一双双充满渴望却又满是迷茫的眼眸,犹如夜幕下找不到归巢的星辰。街头巷尾,他们的身影显得如此落寞,手中紧握着微薄的希望,却不知该将它播撒在何处。工厂的大门对于他们而言,似近却远。那一道道招工的门槛,如不可逾越的沟壑,横亘在他们与未来之间。国营企业的岗位竞争激烈,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多数人只能在桥边怅然远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过渡,本应是一条顺畅的通途,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条道路却布满了荆棘。没有足够的职业培训,没有完善的就业指导,他们像是被推到一片茫茫的未知之海,仅凭自己的直觉去摸索方向。
     一些人在迷茫中选择了自我提升,在昏暗的灯光下,翻阅着有限的书籍,试图用知识为自己的未来筑起一道壁垒。然而,知识的获取途径也极为匮乏,图书馆里的藏书常常无法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另一些人则在街头巷尾无所事事,时间在他们的叹息与迷茫中悄然流逝。他们看着身边的同龄人,有的幸运地踏上了工作岗位,心中既充满羡慕,又交织着无奈与不甘。
     十年前,随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全国1700多万城镇青年背井离乡,被送往广阔天地。从北京到黑龙江,从上海到云南,他们告别了熟悉的弄堂、胡同。来到陌生的乡村,成为真正的“农民”。他们曾相信,农村是革命的新战场,锄头比钢笔更有力量。他们是被送往农村的“知识青年”,现在,他们是被社会遗忘的一代。“回城”—这个词曾是他们夜里辗转反侧的梦境,如今终于变成现实。但他们真的能回到曾经熟悉的城市吗?最残酷的,是城市已经不再为他们准备位置了。返城潮中的现实冲击:熟悉的城市变得陌生  对于幸运返城的知青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70年代末,城里的单位已经被十年间的新工人填满。那些没下乡的同龄人,早已是工厂里的骨干,而返城知青,却成了无业游民。对留在城市的同龄人来说,返城知青就像是“外来者”。他们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满口乡音,说话做事透着农村习惯,被老同学嘲笑“土得掉渣”。而他们自己,看到当年的玩伴骑着自行车、穿着喇叭裤、进出商场,心里又酸又恨。
    瞬间几十年过去了,这一批人都垂垂老矣,偶尔回头总结自己的一生,不又哀叹:生下就挨饿,上学就停课,下乡十年整,回城没工作,终于上个班,娶妻生子挺忙活,日子刚好些,下岗再就业。哎!我们这代人就是共和国的倒霉蛋。

                                     1979年笔记2025年润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奈人生有彷徨,
踹度生存盼安详。
走过时空这一代,
侥幸潇洒度吉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5-2 10:42 , Processed in 0.0398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