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614|回复: 0

九州(16)寻访大明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9 20: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3-12-19 20:22 编辑

    九州韵痕(16)
寻访大明宫

    到西安,秦陵、兵马俑、大雁塔……自然不能不看,但最震撼我心灵的却是大明宫。
    西安是十二朝古都,尤以唐代为盛;唐代遗迹,又以宫殿为最;唐代宫殿,则数大明宫第一。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开始,正当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花了整整30年时间,先后动用上百万民工,在西安城北龙首原上修建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占地约4平方米的大明宫。仅其含元殿的规模就相当于现存故宫最大的太和殿3倍!
    从钟楼乘车出古城墙过铁路,北行三五里下车,我凭着直觉折入路西一条小弄。弄口处竖着一块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明宫。小弄走尽,展现在面前的不是“银烛朝天紫陌长”、“千条弱柳垂青琐”的景象和“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的场面,换来的却是满目的萎草、瓦砾。
    ……16000平方米的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也早已干涸,池中央的瀛洲岛(又称蓬莱山)只剩下十来米高的土山。往西数百米是一长圈围墙,围墙内是当年李氏举办道场、观看乐舞、大宴群臣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堂遗址。如今,仅存稍事修复的1万多平方米的殿基和一座近几年建造的纪念馆。我在西北侧御膳房遗址三四米厚的黄色堆土层里,还发现密密地嵌露着各种欢宴用的瓷盘、碗碟碎片,仿佛依然有宴曲袅袅的余音传出……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韦庄)。”从一个遗址到另一个遗址,我俨然是在历史和现实的界河中吃力地撑渡,脚下移动的已不再是土地,而是整部的历史。每一脚踩下,都能撞击出历史的回声;每一步提起,都能带出幽远凝稠的岁月……我终于到了位于大明宫南部的规模最大的含元殿遗址,一座高过十米、宽长近百米的黄色夯土堆赫然横亘在眼前。当年,站在含元殿上,600米外的整个西安城尽收眼底。
    正是夕阳西下,我站在这苍黄的土堆前,已无暇去回味当年在殿前每年一度举行的国家大典、阅兵仪式以及“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种种盛大场面了;也无暇去忆想从几代王朝的听政寝息到藩镇叛乱,掠货剽焚,最后是一片焦土那悲哀的命运了,心灵早为苍凉悲怆浸透。
    默默地,我走近夯土堆前一位正放羊的老人面前。老人皮肤黝黑,须髯灰白。他告诉我:在1958年前,这儿还是一片荒草野树。每到夕阳把这片荒野烧得火红时,天际忽然会传来呀呀鸣叫声,由远而近,整个天地间都被这种声音充斥了,成千上万的乌鸦从四面八方遮天蔽日而来。霎时,树木不见了,黑压压的乌鸦栖满了荒野上每棵树的每一根枝丫……
    之后日日夜夜里,我总忘不了这位老人,这荒凉高原上遮天蔽日的乌鸦群和这沉寂了一千余年的大明宫。这里的一丘一土,一草一木,哪怕是一个活生生的生灵,都浸透了历史的沧桑和凝重。它是一种风景,一种靠世间力量创造、种种修饰所无法取代的风景,一种真风景。
                                          (原载于《中国建材报》2005年2月1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5-25 17:33 , Processed in 0.03572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