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7 14: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显庆 于 2013-7-17 14:44 编辑
王国荣 发表于 2013-7-17 06:06
80、马愉幼年对学友

  明代山东临朐人马愉,字性和,宣宗宣德年间 状元,做过侍读学士、礼部右待郞(教育 ...


        国荣兄《对联趣谈》寓教于乐。亲朋相聚,茶余饭后,我就假充渊博,附庸风雅,甩出几段趣联,常常满堂喝彩。这时我才说出出处,举座无不喝彩称奇道:“没想到你们荒友中还有这等奇才!”我就说:“何止!说句日语——大大地有哇!”
      《对联趣谈》我已经下载306页。有的读来令人扼腕叫绝,有的又使人忍俊不禁,趣谈果然有趣。再谢国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6: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显庆 发表于 2013-7-17 14:41
国荣兄《对联趣谈》寓教于乐。亲朋相聚,茶余饭后,我就假充渊博,附庸风雅,甩出几段趣联,常 ...

多谢显庆兄欣赏! 当下酷暑难耐,心情愉悦会感觉清凉一些。荒友们有空不妨来轻松阅读有趣的巧妙对联,开心乐乐,有益健康。
                赤日炎炎似火烧,
        家园荒友把扇摇。
        巧联妙对能解闷,
        益智舒心将暑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81、少年于谦露才华

  于谦是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年间进士,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先后做过兵部侍郞(国防部副部长),山西、河南的巡抚(省长)。
  于谦小时候聪明机智,才华出众。有一次,母亲要带他去庙里进香,为他梳头时,把他的头发梳理成了双髻。到了庙里,一个和尚看见了他的头发样式,调笑说: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当即针锋相对地答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这副对子的巧妙之处,在于描摹形象的同时,以动物名和动物形体名相对:“牛”和“狗”、“龙”和“象”相对,“头”和“嘴”、“角”和“牙”相对,贴切工整。
  回到家里,于谦对母亲说:“有人拿我的发髻开玩笑,我不想再留双髻了。”第二天他去上学前,母亲为他梳头时,给他梳成了三分髻。不料冤家路窄,于谦走到路上,刚好又遇见了那个和尚。
  和尚见他的发式有变化 ,心里好笑,又给他开玩笑说:

      三角如鼓架

  于谦看了看这个秃头和尚,没好气地回敬他:

      一秃似锣锤

  描述形象,以数字对数字,以乐器对乐器,工整而生动。
  有一天,于谦上学迟到了,先生说:“学童迟到是要受罚的。我这里有一个对子,你要是对得出来,就免于处罚。”先生的出句是:

      菱角三尖,铁裹一团白玉;

  前一个分句是叙述,后一个分句是描写,尤其是“铁”和“白玉”两个词,极为贴切。
  于谦不假思索,脱口说道:
      
      石榴独蒂,锦包万颗珍珠

  同样是先叙述,后描写,“锦”和“珍珠”两个词,更为恰切工整。另外几外数字的对仗也非常工巧。
  有一年的清明节,于谦随父亲去祖坟扫墓。当他们走到一个叫凤凰台的高冈时,父亲来了兴致,吟出一句: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随口答道:

      他年独占麒麟阁

  “麒麟阁”,是汉代阁名,在长安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将霍光等功臣的画像绘于阁上,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封建时代多以在麒麟阁上画像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这个对句,巧妙的地方在于“凤凰”和“麒麟”的对仗,都是祥瑞的动物名,又都是连绵词。
  他父亲听了,觉得儿子的对句远远高于出句,尤其是能表达出远大的志向,心里十分高兴,认为这孩子以后必定大有出息。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7 23: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显庆 于 2013-7-17 23:32 编辑
王国荣 发表于 2013-7-17 16:29
81、少年于谦露才华

  于谦是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年间进士,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



和国荣小诗一首:

赤日炎炎似火烧,
家园荒友开空调。
国荣细讲古今对,
泡杯清茶慢慢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16: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显庆 发表于 2013-7-17 23:30
和国荣小诗一首:

赤日炎炎似火烧,

  多谢显庆兄妙诗助兴,增添雅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16: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7-18 16:28 编辑

82、状元少年对都宪

   明代江苏吴县人施槃,字宗铭,明英宗正统年间状元。施槃从幼年时候就颖悟过人,虽然家境贫寒,但读书一直十分用功,十分刻苦,特别是善于对对子。

  他少年时曾跟随经商的父亲到淮上,住在一个叫罗铎的朋友家里。一天,罗家来一位尊贵的客人,是个姓张的都御史(相当于国家监察部部长)。罗铎迎接客人入座后,又命自己的儿子和施槃一起来拜见张都御史。

  张都御史见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非常喜欢,问他们都读过哪些书,还问他们会不会对对子。两个孩子回答后,张都御史出了个句子让他们来对: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句子说的是一种天文现象:新月、残月的形状都像弓一样,但一是“上弦”(指农历每月初八、初九的月相)之“弓”,一是“下弦”(指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有月相)之“弓”;一个是能看到月亮西边的半圆,一个则只能看到月亮东边的半圆。构思奇特,组句巧妙,连用了四个作为比喻的“弓”。

   罗铎的儿子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施槃就已经对了出来: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说的也是一种天文现象:朝霞、晚霞都灿烂如锦,但一是东川之“锦”(朝霞),一是西川之“锦”(晚霞)。与出句相似,连用了四个作为比喻的“锦”。对仗上,“霞”与“月”,同是天文类名词;“上”、“下”与“东”、“西”,都是方位词——属于小类工对。

   张都御史听了,认为这个少年不凡,当场就决定聘施槃到他家中任塾师。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3: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83、柯潜少时对先生

  明代福建莆田人柯濳,字孟时,号竹岩,代宗景泰年间状元。做过执掌皇帝宝玺(大印)的尚宝少卿(机要秘书)兼翰林修纂(记载国史的官员,当时这个职位一般只授予一甲第一名进士,即状元),宪宗时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最后的职务是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
  柯濳出身于农民家庭,直到10岁以后,家里才有能力请来先生教他读书。由于他启蒙较晚,先生感觉到他好象生性迟钝,不如其他孩子接受能力强。时间不长,先生就想离开他家,认为教他读书是白费工夫。
  这一天,先生见窗外有个女子独自挑着一担橄榄经过,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女子独行随橄榄

  字面上似乎是普通的叙事,其实是用了谐音技巧,莆田方言中,“随橄榄”的意思是我要走了“谁还敢于阻拦”。
  柯濳听了,明白先生嫌自己没有出息,不愿意再继续教他了。他也向窗外一望,看见了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便对道:

      先生欲去挂石榴

  莆田方言中,“挂石榴”的谐音是“确实留”,表达了他想请先生留下来的意愿。并且“橄榄”与“石榴”的对仗十分工稳、巧妙。
  先生一听,感到很惊讶,原来,这个孩子还是十分灵巧的,反映机智,颇有颖悟之才。于是,先生当场决定不走了,留下来接着做他的老师。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5: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84、李梦阳幼对塾师

  明代李梦阳,字献吉,自号空同子,原来是甘肃庆阳人,后来迁居到河南扶沟。弘治年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
  李梦阳自幼聪明,才思敏捷,与何景明等人在当时被称为“十才子”。
  他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很得先生的喜爱。
  有一天,先生带着一群学童登山,大家一边努力向上,一边欣赏着美景。走到半山腰,先生出了个句子让大家对: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说的是在山脚下往上看,似乎山顶离天很近,但到了山腰,却又感到天更高更远了。运用复字手法,其中含两个“天”字,两个“山”字,还有“头”和“腰”两个方位词。
  几个学童抓耳挠腮,不知道如何对。只有李梦阳率先对了出来:
  
      月浮水面,捞将水底月还沉。

  说的是月光好像在水面浮动,但如果要去捞它,你即使捞到水底也捞不到,似乎沉下去了。同样用了复字,其中含两个“月”字,两个“水”字,还有“面”和“底”两个方位词,几乎是无一字不工。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1: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85、考生巧对李梦阳

   李梦阳在江西任职的时候,有一年主持江西的乡试。
   一次,他到考场巡视,无意中发现有个考生的姓名和他的姓名完全相同。他既感到好奇,又觉得有点不舒服,说那考生:“你怎么跟我同名同姓呢?”考生一楞,竟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又说:“这样吧,我这里有个对子,你要是能对得上来,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考生只得点头表示同意。
  官员李梦阳出的句子是: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蔺相如,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名臣,曾经自告奋勇,赴秦国送和氏璧,在秦国宫廷,慷慨陈词,终于得以完璧归赵。在国内,能顾全大局,不计较俱个人得失,团结名将廉颇,共同保护国家安全。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句子的意思是:蔺相如和司马相如,两个人的名字相同,而实际上他们在很多地方并不相同。在这里的含义是:你是个学生,居然和我同名,实在是太不相称了。就对联艺术来说,这属于嵌名手法,还有重字技巧,其中的“相如”出现四次。
  那考生一听,明白了这位官员对这事竟然心存芥蒂。于是,他也借两个同名的古人姓名对道:

      魏无忌、公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是战国时候魏国的贵族,就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曾经主持窃符救赵。公孙无忌,就是春秋时楚国的公孙龙,孔子的弟子。“彼”指古人,“此”当然就是指“我”(考生)了。意思是:自古以来,同名同姓者并不少见,人家都没有什么忌讳,我也不忌讳。言外之意,您老先生还计较什么呢?就对联艺术来说,同样运用嵌名手法和重字技巧,其中的“无忌”也出现四次。
  李梦阳听了,感到这个学生不简单,既说得在理,又反应机敏,很快就喜欢上他了。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08: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86、叙文伦巧对先生

  明代南海(今广东佛山南海区)人叙文伦,字伯畴,弘治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得了会元(会试第一名);殿试中夺得状元。先是做翰林院修撰,又被提拔为太子的老师。叙文伦5岁开始在私塾读书,过目不忘。有一次,先生教他们学习《木兰辞》,他仅仅读了一遍就全会背诵了。这时,外面下起了冰雹,他把头伸出窗外看。先生见了,生气地责备他说:

      小子无心读诗书

  小叙文伦见先生也站在门口观赏下冰雹,就接着对道:

      先生有意观冰雹

  叙文伦9岁的时候,就要到县里的书院去读书。书院里的先生一见这孩子长得与众不同,为了试一试他的才学,先生以院子里翩翩飞舞的蝴蝶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大蝴蝶遍身锦绣

  叙文伦一眼看见了书院房檐下的蛛蛛网,随即对道:

      小蜘蛛满腹经纶

  这个对子,可以说无一字不工。特别是小小年纪,敢于以“满腹经纶”来自励,也可见他志气之高远。
  于是,先生报告书院院长(山长),当场点为当年的冠首童生。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5-12 06:08 , Processed in 0.02413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