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8: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157、金圣叹妙对主考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名采,明朝灭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吴县人。其人“狂傲有奇气”,认为《离骚》、《庄子》、《史记》、杜甫的诗、《水浒》、《西厢》为“为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作了批改。因为《三国演义》载有他的序文,有“第一才子”之称。
  金圣叹从小就异常聪慧,反应敏捷。他10多岁时候,去参加童子试,手中举着一朵鲜花,蹦蹦跳跳地进了考场。一抬头,看见主考在前面正襟危坐,便急忙把那朵花往袖筒里藏。其实,主考早就注意到了,见他藏了起来,顺口说道:

      小童子暗藏春色

  小金圣叹很是佩服主考官的眼力,他调皮地一吐舌头,恭敬地对道:

      老宗师明察秋毫

  “宗师”是对学官的尊称。以称呼对称呼,以“明”对“暗”,以“秋毫”对“春色”,几乎无一字不工。
  考官听了,非常高兴,从心里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09: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158、王士祯幼对祖父

  清代初年诗人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阳山人,山东新城(现桓台)人。顺治年间进士,做到刑部尚书,以诗作成就被推为一代宗师。
  王士祯6岁入家塾读书,跟着先生读《诗经》,下了学,又跟着兄长读唐诗,很是刻苦。
他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祖父邀请士祯的叔祖父喝酒。叔祖父酒量很大,善草书,有唐代“张颠”(书法家张旭)之风,性格狂放。叔祖父醉后挥毫作狂草,淋漓酣畅。祖父见了,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几个孙子对:

      醉爱羲之字

  “羲之”,就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这是描述王士祯的叔祖父酒后写字的形象。
  当几个兄长还在思考时,最小的王士祯抢先答道:

      狂吟白也诗

  “白也”,指李白,因为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一诗中有“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的句子。意思是狂放起来就吟诵李白的诗。巧妙的是不仅以人名对人名,尤其能找出含虚词“也”的人名与出句中含虚词“之”的人名相对;“字”与“诗”之对,也属于小类工对。
  祖父听了,很是赞赏,就把自己珍藏的明人书画扇送给了他。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0: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159、赵执信童年善对

  赵执信是清代初年山东益都人,字伸符,号秋谷,晚年号饴山老人。康熙年间进士,做过太子的老师。他是诗人王士祯的外甥,在文学上同样成就很大,他们两人和蒲松龄并称为前清淄博三大文人。
  赵执信五六岁入学读书,博闻强记,出口成章,涉笔成文,有“神童”美誉。有一年,他读书的私塾附近种了许多蓖麻,长得碧绿茂盛。这天,先生在课间散步时,看到那密密麻麻的蓖麻叶,信口吟道:

      堰头麻叶,伸手要甚?

  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将蓖麻的叶子比喻为人伸开的手掌,似乎在向人要什么,想象奇特。
  这时,恰好赵执信在一边玩耍,听到了先生的话。他朝不远处的荷塘望了望,灵机一动,对道:

      池中莲蓬,攥拳打谁?

  同样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将莲蓬比喻为人攥起的拳头,似乎是要打谁。再仔细分析,“堰”和“池”,都是建筑物名称;“头”和“中”都是方位词;“麻叶”和“莲蓬”都是植物一部分的名称;“伸手”和“攥拳”,更是妥贴;“要甚”和“打谁”,都是疑问。
  先生听到了,回头一看是他,心里暗暗称奇。
  赵家在扩建房舍的时候,有工匠听说过这家有个神童,就想试一试他的才学。一天,有一位正在往房顶砌瓦的师傅叫住他,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俯瓦仰瓦俯仰瓦

  说的是从房顶到房檐一排排的瓦,俯一排,仰一排。由普通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蹊跷,组织成句,主要用的是重字技巧。
  赵执信听了,自信地说:“我也要用建房为题来对。”于是朗声对道:

      横砖竖砖横竖砖

  说的是砌墙的时候,要让砖横竖相叠,同样也用了重字技巧。尤其巧妙的是:“俯仰”和“横竖”都是一对反义词,“瓦”和“砖”更是小类工对,令人叫绝。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09: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160、方苞四岁对父亲

  清代安徽桐城人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康熙时进士,做到礼部尚书。是清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开创者。
  方苞4岁那年的一天清晨,大雾弥漫,一片混沌,远处传来阵阵鸡鸣。父亲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鸡声隔雾

  方苞不假思索,应声对道:

      龙气成云

  以“龙”对“鸡”,是动物名相对;以“云”对“雾”,是天文名词相对,极为工整。尤其难得的,是从句子中表现出来的雄伟抱负和宏大气魄。《周易•乾》中有这样的句子:“云从龙,凤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旧时以龙为君象,所以称跟帝王或领袖创业为“从龙”。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15: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161、李调元戏对三嫂

  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字鹤洲,号雨村,四川绵阳人。乾隆年间进士。李调元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在家里排行老五,幼年时聪敏过人,机灵调皮。
  有一年的端午节,三嫂在厨房忙着包粽子、煮粽子。七八岁的小调元嘴馋贪吃,还不到开饭的时候就向三嫂讨要粽子。三嫂平时很喜欢这个聪明活泼的小弟弟,这时就想逗一逗他:“吃粽子没问题,你得先对出来我的一句话。”小调元满口答应。
  于是,三嫂就以吃粽子为题出句道: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

  切时、切事、切人,还用了重字技巧,含三个“五”字,要工整地对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李调元在厨房里东瞅西看,见长簸箕里还放有糍粑,就改口要吃糍粑。三嫂说:“你的对子还没有对出来,啥子也不能吃。何况那糍粑是我昨晚上深更半夜才舂出来的。”
  不料,三嫂这句话使李元调有题材了,他对道: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

  同样是切时、切事、切人,也用了重字技巧,含三个“三”字。三嫂听了,并没有马上给他粽子吃,却说:对得还不错,只是那个”“偷”字要改一改。
  李调元狡黠地把头一歪,说:那“讨”字也得改一改 。
  于是,三嫂把出句改为: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

  李调元把对句也改了: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

  这一改,贪嘴的三嫂,变成了勤劳的三嫂。三嫂高兴得合不拢嘴,急忙挑出几个刚出锅的新鲜粽子,麻利地帮五弟剥好,放在一个盘子里,还特意加上两勺白糖。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08: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162、对联名家刘彦槐

  清代江西婺源人刘彦槐,字梦树,号梅麓,嘉庆年间进士。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兄弟五个,他最小,却最聪明。父亲把老大、老二带在身边,小彦槐就和三哥、四哥在老家随祖父生活。
  这一天,家里杀了一只鸡,晚饭时,祖父给老三夹了一只鸡腿,又给老四夹了一只鸡腿,到小彦槐这里,就只有鸡脯肉了。于是,他嘟囔着也要吃鸡腿。祖父为难地说:

      鸡无三只腿

  小彦槐应声接道:

      朝有两样心

  “朝”,婺源方言,是对祖父的称呼。“有”、“无”之对,“三”、“两”之对,“腿”、“心”之对,都极为工切;但“鸡”、“朝”之对,工而不恭,这也正好反映了小孩子当时的心理。
  他家的私塾,聘请的是一位当地颇有名气的秀才。有一天,小彦槐在上课时冲撞了先生,先生一气之下,夺门而去,甩手不干了。
  小彦槐一看自己闯祸了,就急忙追了上去。一个孩子,要追赶正在气头上的先生,也真难为他了。鞋袜都掉了,也顾不上穿,提在手里继续跑。一直追到一个叫羊岭的地方,终于赶上了先生,他跪在地上承认错误,请求先生原谅自己。先生一看这孩子,心也软了,就说:“这样吧,我出一个句子,你当场能对上来,我就回去。”小彦槐当然点头答应。
  先生就以他的形象为题出句道:

      赤脚走羊岭

  小彦槐脱口而出:

      翻身跳龙门

  不但工整无比,更显示了小小年纪的宏大抱负。先生听了,觉得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也就消了气,帮小彦槐穿好鞋袜,一志回私塾去了。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8 09: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全运,博亚运,博奥运,走向世界逞雄姿。
   “博”,是否应为“搏”?
    俞樾很谦虚,著书、读书、藏书数量递减,前者均为后者的十分之一,实话实说,实事求是。让人敬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18: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予民 发表于 2014-2-8 09:10
博全运,博亚运,博奥运,走向世界逞雄姿。
   “博”,是否应为“搏”?
    俞樾很谦虚,著书、读书 ...

      谢予民兄跟帖。“博”,是否应为“搏”?我觉得应为“搏”。

   俞樾也写了很多对联,记得有一副对联是:
           有恒可以入圣
       无欲然后得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18: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163、才子阮元多妙对

  清代江苏人阮元,字伯元,号芸台,乾隆年间进士,道光时做过宰相,是清代著名才子。
阮元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困,他酷爱读书,买不起书就借,就抄,还常常到仪征大街上的书店里找书读。
  这一天, 他又到书店里去看书,老板对这个只读书不买书的孩子已经很熟悉了,就好奇地问他:“你常来我店里,翻看了那么多的书,难道就没有一本你认为合适的书吗?”
  阮元不好意思地回答:“当然有合适的,其实我已经买下了不少书。”
  老板感到奇怪:“你何时买的?”
  阮元开口就把《易经》背诵了好几页。
  吃惊的老板瞪大了眼睛,从心里佩服这个爱读书的孩子。他拿出文房四宝,让阮元以买书、读书为题作一副对联,阮元略加思索,提笔而就:

      难付千金,诸子百家仍躺架;
      饱览万卷,一目十行已藏胸。

  老板一看,心里想:这个孩子果然非同寻常。于是,他慷慨地将那部《易经》包装起来,送给了阮元。
  有一年冬天,家里眼看要揭不开锅了,母亲叫小阮元去他舅舅家借点钱回来买米。舅舅家是远近知名的富裕户,但舅母却是个吝啬鬼。阮元一大早就出了门,跑了几十里路赶到舅舅家。不巧舅舅出门去了,舅母让他先在院子里一个凳子上坐下等,她有点急事,也要出去一趟。
  谁知这一等就是几个时辰,一直到太阳偏西,也没有见到舅母。他忍着饿,用一根烧了半截的柴火棍在舅舅家的碾盘上写下一副对联,就转身回家了。
  他舅舅从外面回到家,一眼就看见了那副对联:

      长凳半天冷
      寸心百丈寒

  舅舅看后心里很难过,忙叫人给阮元家送去一些钱粮。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1: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164、宋湘少年有妙联

  清代著名诗人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广东梅州人。嘉庆年间进士,曾任云南永昌知府。性格豪放,下笔倜傥雄奇,其诗自成一家。
  宋湘从小就是当地有名的才子,他到省城参加乡试时才10多岁。不少听说过他的秀才,都想试一试这个才子的才学,有人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

  梅州在广东的东部,宋湘到广州参加乡试要往西边来。这里是笑话他如一只普通的小“鸟”,到这里却是满眼的“凤凰”,难以立足,就是很难考过别人。
  小宋湘听了,针锋相对地对道:

      南麟北跃,遍山虎豹尽低头。

  意思是你们自称是“凤凰”,其实不过是貌似强大的“虎豹”罢了,而我却是“麒麟”,不但今日“西飞”,他日我还要“北跃”,就是进京参加会试。到那时,你们一个个都要在我面前低下头来。可见宋湘不但有才,更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据说他中举后,要到京城参加会试时,盘缠不足,就去找到任的惠州知府伊秉绶借钱。这位伊知府也非等闲之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书法家、画家。当他明白了青年宋湘的来意后,就向这个才子要一副对联,并且提出要嵌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
  宋湘略加思索,挥笔而就:

      南海有人瞻北斗
      东坡此地即西湖

  不但自然恰切地嵌入了四个方位词,更不露痕迹地称扬了对方是像苏东坡那样的地方官、书法家和画家。
  伊知府见了,大喜过望,非常高兴地厚赠旅资。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5-11 13:30 , Processed in 0.02654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