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1

闲暇时光(105)我的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4 15: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暇时光(105)
                             我的家
                               蔡金玉
    天津塘沽,渤海湾边的港口城市,这是我的出生地,在这里懵懵懂懂地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每天清晨,我还在睡梦中,父亲买来早点的香味儿把我唤醒。有时起晚了,来不及吃早餐,母亲就给我几分钱嘱咐说:自己路上买点吃吧!
    可那几分钱我也不乱花,有时宁可挨饿也把钱攒起来,想着存多了买本喜欢的小人书。
    有一天攒的零钱有3角多了,就约了两个同学去新村书店买小人书。
    进入书店径直走到儿童读物柜,挑了一本《林海雪原》小人书,付完钱,三个人顺着柜台坐在地面上,头凑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翻看着,书中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
    售货员阿姨靠在柜台上,双手托着下巴,用凝视的目光望着我们那痴迷认真看书的神情。书店内杂乱的脚步,和繁杂的交谈声,没能影响我们对书中故事情节的专注。
    回家路上,三人对书中情节还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有时争的面红耳赤。
    那时家里人口多,大姐早早结婚出嫁了,可家里还有我们8个孩子。哥哥小学毕业,考上了塘沽二中——一所挺好的学校。可为了生活父亲没让他上中学,叫他进工厂上班。当时哥哥非常喜欢上学,就用哀求的口吻对父亲说:“不上中学,上技校也行。”父亲就开导哥哥:“你看家里现在10口人,弟弟妹妹要上学,要穿衣吃饭,各种花销挺多的,只靠着父母这点工资不够花,你现在也不小了,应当为家里分担负担,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在父母劝说下,哥哥极不情愿的放弃了上中学的机会。当时他只有15岁,为了家庭生活无奈放弃了自己上学求知的理想,替父母分担家的重担。
    新河船厂中午下班,职工们陆续走进职工大食堂。一时间人员嘈杂声,与锅碗瓢盆碰击声,伴随着饭菜飘香弥漫在大食堂。夏天到了,大食堂棚顶上电扇拼命旋转着,若大个空间,4排电扇也驱赶不走室内闷热。
    记得上小学时,中午放学之后,我立刻回家拿来吃饭家什,到食堂卖饭窗口买来所需食物,找好坐位,等父母和哥哥下班。那时父母很忙,我们还小,中午这顿饭只能在食堂解决了。
    母亲是船厂油漆工,属于特殊工种,厂里每天会有一份保健菜,有肉有鱼,当时是40角钱一份,我们也跟着沾光。
    从我记事起,家里的生活总是忙忙碌碌的,星期天更是不停闲。每天放学放下书包,我们也帮家里做家务,像打扫卫生、擦地板、点炉子,这些活我们都能做。
    有时我们还会抽出时间去火车道边扫煤灰,并在道边筛除煤灰中的碎石。父亲和哥哥用扁担一麻袋一麻袋往家挑,再把煤灰和好煤掺在一起脱煤坯。
   “ 三年自然灾害”时,家里粮食不够吃,我和门口几个小伙伴,常去近郊挖野菜。母亲把野菜用开水烫一下,凉干准备包包子吃。
    记得一同去的十几个人,都是年令相仿的孩子,每人拿个空袋子。有一次走到一个水沟边,看对岸野菜绿盈盈一片,就决定淌水过去。那沟有二十来米宽,我卷起裤腿,第一个向水中迈去,后面人跟着我。水越来越深,到了沟中间,水已漫到了脖子。这时身后传来二姐声嘶力竭的呼叫,“别走了!水太深!危险!”我扬起头,露出嘴呼吸着,手在水里拍动着保持身体平衡,慢慢淌过沟,抢先到达对岸,撕开缠在身上水草,忙不迭地挖起野菜来。那天我们每人都挖了一大袋子野菜,回家时虽然衣服湿漉漉的,但背着一大袋子野菜,心中很是欣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个年代物资的匮乏和生活的艰辛是常态,但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几个子女在父母的影响和教导下,个个建康成长。
    父母都上班,没时间忙家务,二姐小学毕业后,没有上中学,在家帮母亲料理家务。每天总是抢着干最累的活,下午她把饭做好了,父母也就快下班了。有时上半天课,二姐还带着我们去拾煤核,那时也累但有活儿,我们从不怵头。
    一段时间社会上大力宣传、号召青年到农村去,要以邢燕子为榜样,建设新农村。在当时形势下,二姐思想发生动摇,要和几个要好同学,去农村锻练。全家不同意她去,母亲告戒她,农村太苦太累,而且吃的也不好。她说不怕吃苦自己能行。她要去农村的决心是坚定的,无奈父母顺从了她的心愿,最终她们去了离家较近的天津近郊下乡。
    二姐曾跟我说起过她下乡的想法:一是响应号召紧跟形势;二是街道动员的紧,自己也不想在家吃闲饭;三是女孩子整天在家围着锅台转,转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下乡后,父母很掂念农村的二女儿,每次探亲,家里都给她带上吃的用的。二姐在当地结婚以后有了孩子,生活开销更大了,小孩衣服家里年年都帮着添置,走时大包小包的。父亲背着外孙会一直送到车站,临别时,父亲常背过脸眼泪滑落下来,父亲总觉得亏欠闺女太多太多。
    1976年唐山地震时波及二姐住的村庄,交通一时中断。父母十分焦虑和挂念,打发哥哥和弟弟,骑自行车把大人和孩子接回家。他们临时住的防震的,还是我下乡探亲期间给他们搭盖的。
    母亲像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一样,在工厂为国家做贡献,在家她给于了我们生命,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家庭中母亲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也是最影响我们思维性格和生活作风人。我们无论走多远,血管里都流淌着她的血液,身上的衣服散发着她的温暖。
    母亲从工厂退休后,把家务活全扛在肩上,买菜做饭还多了份照看孙辈的责任,一天手脚不停闲。累的时候总是念叨:“这家里活比厂里还累。”
    母亲有一手好厨艺,无论是炒菜熬鱼,还是包包子、包饺子,那种独特的香味,总能瞬间唤醒我们的味蕾。天津人爱吃捞面,母亲打的素卤和炸酱,那比饭店做的还好吃。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几个大点的孩子都学会了做饭,而且每人都能独挡一面。
    弟弟朋友多,有时他们提着鱼和菜,进门就喊:“蔡娘!您受累把这做了吧!”母亲干活利索,一会儿就把菜端上餐桌。
    母亲故去多年,弟弟的那些朋友,提起当年母亲的厨艺仍然赞不绝口。
    无情岁月催人老,母亲的身体渐渐不如以前了,住了几次医院,期间弟弟好友一拨一拨,去医院看望她。同病房病友奇怪的说:“您真有福,有这么多儿子看望您。”母亲只是笑了笑。
    80岁时母亲已经吃不下饭了,从医院回来后,每天只靠鼻饲维持生命,我们每天替换着照顾她,帮她翻身、擦洗、喂饭。
     那天是我的班,到后半夜时,母亲突然身子动了一下,我赶紧起来打开灯,见母亲的眼睛眨了眨流出眼泪,脸色由浅红逐渐变成苍白,手在身边无力垂落下来,咽下最后一口气。我悲伤地望着母亲,想起母亲二十几天前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你妈要走了……
    楼下摆满了花圈,挽联在寒风中飘荡着,楼上传来悲恸的哭声,更加显得悽凉。
    父母始终是家庭舵手,好的家风渗透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在父母影响下我们学会做人,在工作中学会吃苦,遇到什么困难都有能力面对。如今我都年过75岁,已是儿孙满堂,但我很想念我的父母亲,很怀念当年“我的家”。
                                              写于2025年9月2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国庆 于 2025-9-26 12:44 编辑

老蔡用朴实的文字细腻的情感,描述了《我的家》镌刻在心中的记忆。家里生活的艰难,父母操持家务的辛苦,哥姐为家庭的付出。小小年纪懂得了为家分担:铁道边捡煤核,扫煤灰,过河挖野菜……情节描写的细致感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在那种环境中,使穷孩子心灵上过早成熟。细细读来感同身受。如今已是古稀之人,早已享受含饴弄孙的生活,可老蔡心中仍然思念“天堂”的父母,怀念心中的那个“我的家”,感情真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10-3 06:21 , Processed in 0.03451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