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603|回复: 5

“第一只眼”的回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9 15: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只眼”的回眸
   总想给自己的知青生涯下个定义,思之长久也不得要领!而小说《同炕年代》中第一、二、三只眼之说却给了我一些启示。同样一场知青运动中的知青们,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这结论是站在个人经历和认知的基础上。知青们在上山下乡的待遇、所见所闻、山水之间、人文地理、各地方的文化差异,使得“再教育”运动在每个人眼中变得光怪琉璃,差异巨大。我那两个兄长,一个在吉林插队,一个在陕西插队,他们的生活艰苦相较于我所在的黑龙江建设兵团有天壤之别。我曾认真向他们询问:“插队生涯你们无愧无悔吗?”,得到的是诧异和不解的目光!“谁能无悔?谁能改变历史?”“时光不能倒流,若能如此,不妨认真的对命运进行一次头破血流的抗争”,这就是我那两个文化界官员和科研院所春风得意的哥哥的回答!插队时的甜酸苦辣时常在他们只言片语中流露,也常羡慕我在黑土地能够吃饱穿暖!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民以食为天”是真理!经常吃不饱的人没有高呼口号的力气。
   如今我常反思过去,改造农村,缩小三大差别在什么时候都没错!但,那些文革中造反、炮轰、武斗的主力军---奉旨造反大学生们却怡然自得的享受国家分配待遇,而初高中生们(特别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六九届)无辜而无奈的成了接受再教育的牺牲品!既然大家无可选择,既然大家都去屯垦戍边,公平、公正就应该应对每一个人。很可惜,以“阶级斗争为纲”抹杀了公平公正!“知识青年”光环下还套着家庭出身的锁链,同样吃萝卜白菜长大的年轻人却被人为的划分成“红五类”“黑五类”,你是根正苗红,我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起跑线不一样,前途的展望也就大相径庭了。(我初到连队时,同伴们大多分在武装排,而我却和一个同学与另一名上海知青分到了老职工云集的农工排,找领导谈,答:家庭出身拖累了你们!从没掉过泪的我大哭一场!我也是来反修防修的,我也是建设边疆的,如今没资格!)
   在当初那个年代做知青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一名知识匮乏的知青!老三届们起码受过九至十年的正规教育,号称初中生的六、九届,我们只具备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恢复高考后,能够状元及第的知青中有多少个是六、九届的?我们是无语无奈的六、九届!当我们反思知青运动的时候,我总觉得,我们是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指导思想下,在体力磨练的同时完成了并不一定正确的思想转化!而这种思想转化缘于无休止的政治折腾!
   黑土地的知青较之其它插队知青是幸运的!黑土地不单养人,黑土地也育人。人员构成的复杂是黑土地的特点;这里有十万转业官兵(从笑话的角度说,他们大都分人肯定不是我军的嫡系),这里有关内各地迁徙来的各色人等,劳改农场释放人员也不乏其人!不管怎么说,他们是一个善良的群体!即便在左的思潮影响下,这个群体也从不嫌弃知青,不管你是红是黑,“性本善”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古人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在当年是被批驳的“陈词滥调”,“好男儿志在四方”才是革命人的本质。家本来是生活的港湾,远离故土的知青们唯独缺少家的庇护。与山西陕西插队相比,我不缺吃少穿,我不怕苦、不怕累,我怕孤独!上进无门且思维逐渐麻木的我时常怀念家!可家在哪?
   黑土地的知青们到底是什么样?知青本身是由各城市不同阶层的家庭成员所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纯洁无暇,起码我所看到的灰色的东西并不比《同炕年代》中的少。勾心斗角、偷鸡摸狗、打架斗殴、争风吃醋、未婚先孕、出卖灵魂、无辜的死亡等绝不是耸人听闻!不团结是知青们普遍现象!这一切都掩盖在冠冕堂皇的口号下!我也曾崇尚埋葬“帝修反”伟大目标,我也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受难的阶级兄弟”,我更相信“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信条,我更期望用我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的共产主义的家园!倘若没有七一年的政治巨变,就不会有知青的思想裂变!我们的理想和信条与现实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反差,坚定的信念变成了迷茫,人最可怕的是怀疑了自己的信仰,信念破灭了,人固有的丑陋便像放出瓶子的魔鬼!我也曾说话言不由衷,我也曾工作中偷懒耍滑,我也曾为了口腹之欲偷鸡摸狗,我也曾超假不归撒谎撂屁,我曾在代课中误人子弟,我肯定不是坚定的扎根边疆一辈子的人(别人是不是我不知道),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我对黑土地的眷恋,不影响我深切的怀念共同生活过的老农垦人们!
   古人说:民不患贫,患不均!倘若知青运动没有病退困退、没有走后门当兵上学,没有十六团黄团长及甘南县委书记等暴露出来和没有暴露出来大小官员的丑陋表演,就没有后来黑土地知青信念的打击,那种挖空心思的返城欲望不会如此强烈,而对这些,不同的经历、不同时代的人,自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是,历史事件评判的最终标准是人,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具体历史事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评判这场文革运动的标准也只会是“上山下乡”对我们这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所起的影响。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一辈子没有过理想的职业,一辈子没有过过稍稍富足的日子,有人也许一辈子没有过爱情,有人也许一辈子生活在“上山下乡”的阴影中,还有人因病或其他原因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们这一代人和祖辈、父辈相比,我们和他们一样经历过三年大饥荒的饥饿,多数人却没有享受过他们曾经有过的受教育、求职、迁徙的自由。和我的后辈相比,我们中的多数没有像他们那样能够享受物质的丰富。历史上所犯的错误,不公正地、过多的由这一代人来承担了。我知道,这不可能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维护意识形态上的连续性,没有人会对我们说一声“对不起”。当年的经历者也往往怕揭开创伤,有意无意地要在创口刷上一层色彩,使鲜血显出玫瑰色来。或许有人会说,农村严酷的环境锻炼了我们,使得我们更懂得社会,更懂得生活,生存能力更强。是,这些都没有错。经受过那场血泪生活的磨练,磨练了意志,学得了谋生能力,都无法补偿我们青春时光,无法补偿那近十年在绝望中所受的煎熬,无法补偿消失了的梦想!
   当三十年过后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黑土地知青(包括我自己)思想裂变是在倡导者们多变的政策影响下形成的,即便口头上最坚定的革命者也没有免俗!像我这样的知青,不情愿的投身和热情的向往相结合,左思潮下的倒霉蛋,劳其筋骨的实践者,仅有的一点点文化知识也在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中消磨殆尽,一无所得、一事无成!虽然那里山美水美人善良,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就是以第一只眼来看我自己的知青生涯。

                             2009年6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5: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受高台子小说《同炕年代》的启发,按照知青的第一只眼看知青,城里人用第二只眼知青,本地二代用第三只眼看知青的顺序写了三篇小文,可能有失偏颇!请众兄弟姐妹们品评一二!探讨、指正欢迎!谩骂恕我不接招!我这里先敬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9 23: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绪杰 发表于 2013-8-9 15:58
受高台子小说《同炕年代》的启发,按照知青的第一只眼看知青,城里人用第二只眼知青,本地二代用第三只眼看 ...

绪杰兄,放心吧,您不接招的情况在这里不会发生。
名山知青比较温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0 10: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德纲说: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
别人他人我们不用去管,他爱怎吗说让他去说。知青这一代是历史的错误也好,是上帝的安排也罢,毕竟我用自己的青春做了十年的知青,不说无悔不讲值得,但这十年是我的一段历史,一段割舍不掉的历史,我还感觉很有意思,(兵团比插队落户幸运)这个意思就是指在黑土地里,我有这么多的朋友,有许多回味的往事,有拉在那里的青春拾起来后刻着的悲愤与爱恋,有我用汗水收货的丰收。
你的文章中许多观点,许多阐述多很鲜明,我也赞同。但要否认自己的这一段知青历史,我做不到。用现在的视角去评说当年的历史,好啦,打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19: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成兴 发表于 2013-8-10 10:15
郭德纲说: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
别人他人我们不用去管,他爱怎吗说让他去说。知青这一代 ...

黄成兴兄:感谢您的中肯意见,回忆往事不是否定自己走过的历史,认同您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19: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土豆 发表于 2013-8-9 23:43
绪杰兄,放心吧,您不接招的情况在这里不会发生。
名山知青比较温和。

教授兄:这就是我喜欢《名山家园》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2 10:53 , Processed in 0.03152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