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3105|回复: 41

年过花甲回故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3 09: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8-23 05:58 编辑

年过花甲回故乡

(一)

   北大荒是我第二故乡,离开那儿已三十四年了,一直想回去看看那片留下我们青春足迹的黑土地。我和妻子下乡十年,先后在黑龙江畔名山农场的小山屯学校和场部一中教过八年书。当年的学生惦念着老师,多年前就来电邀请我们回去看看农场新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一直未能成行。今年夏天我们打算将不满两岁的孙儿送到他姥姥家住些日子,重回北大荒,返程时顺道看望哈尔滨、天津、北京的荒友们,了却我们多年的愿望。不料好事多磨,筹划行程时,亲家母腰伤复发,需卧床静养。眼看计划要告吹。忽有转机,儿媳调换工作岗位,可公休五天,她能带孩子。但只有五天时间,必须迅速决断。我们不愿错过机会,于是连夜从网上订购了上海至佳木斯往返机票, 7月24日中午匆匆踏上了回乡之途。遗憾的是没有时间在哈尔滨、天津和北京停留了。

  从上海直飞佳木斯,只需三个小时。想想以前从农场返沪探亲四天三夜的辛苦旅途,如今真是便捷。下午四点多钟,我们走出机场。凉风习习,地面温度23摄氏度。上海正当酷暑难耐,此地是一片清凉世界,浑身舒服。当年的学生、如今的中学教师永萍在机场迎候多时,把我们接上轿车。道路畅通,两个多小时就顺利抵达了场部。永萍的先生杨宝有副校长已在饭店包房等候,点了丰盛的菜肴为我们接风。我们原想住农场宾馆,但永萍夫妇无论如何不肯,执意将两室一厅的新楼房腾出来让我俩住,说老师住在我家里,肯定比宾馆方便舒适,我们另有住处。学生的热情真让我们感动。                  
                      (二)
  旧地重游,拜访学校老领导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次日上午,我们上门看望了陈炯教导主任和孙辉副教导员(于校长不在农场),我们给老人带了上海特色食品,并送上我们的问候。阔别三十四年后重逢,两位老人见到我们时都十分高兴和激动,紧紧拉着我们的手,笑着、说着,非常亲热。陈主任还是一口浓重的四川话,令人感到亲切。老人满头白发,身板硬朗,声音宏亮,只是耳朵有点背了。他夫人王老师说,当面交流没问题,背后叫他,可听不见。看到老人健康开朗,我们打心眼里高兴。孙副教导员的老伴几年前去世了,现住在农场老年公寓。我们去的巧,他刚从老干部活动室阅报回来,见到我们欣喜不已。老人精神很好,说起话来依然思路清晰,有条有理。他说自己记忆力不如从前了。但对前几年知青来看望他的情形,记忆犹新。望着两位老人慈祥面容,想起当年在他们帮助下工作的难忘时光,我深怀感激之情。同时对已逝的毛教导员充满深深怀念。我们永远不忘老领导当年对我们的帮助和关心,衷心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DSC08769.JPG
前排为陈主任夫妇
DSC08788.JPG
在老年公寓看望孙副教导员
                        (三)

  也许因为曾当过教师,所以我们对农场的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看看学校新面貌,是我们久盼的愿望。在永萍指引下,我们穿过宽阔的马路,绕过一幢幢绿树掩映的楼房,新校区赫然呈现眼前,远远就能看到校园里花木葱茏,环境整洁,高大漂亮的教学楼上“文明、求实、勤奋、进取”八个大字十分醒目。操场两边造型优美的路灯,一排排崭新的篮球架和各种体育设施,把校园点缀得生气勃勃。现在正是暑假,教室里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也没有孩子们的喧闹声,校园显得很安静。

  学校的党支部书记陆秀娟和校长刘丽华早就等在校门口迎接我们。她们两位都是原农场中学的学生,今日师生相见,分外亲热,紧紧握手,笑语连连。我们参观了学校。只见一间间教室宽敞明亮,层层楼梯清洁平整,窗户玻璃亮堂,走廊墙壁雪白。教研室、会议室、语音室、实验室、乒乓室、练功房一应俱全。看到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完备的教学条件,我们心里感慨万分。回想起当年农场学校条件艰苦,老师们自己动手参与修建校舍,制作教具。那时我们做梦也想不到学校会变得如此漂亮。在上海,每次看到“名山家园网”有关农场学校的报道文章和照片,我们都欣喜地阅读,观赏。今天亲眼看到了这一切,我们赞不绝口,兴奋异常。

  秀娟书记和丽华校长陪我们来到学生剪纸作品陈列室,两位美术老师正在辅导几个学生,看见我们进来,高兴地迎接,并向我们介绍孩子们的作品。只见琳琅满目的“山丫剪纸”,贴满墙壁,摆满了桌面,让人目不暇给。孩子们的剪纸,有的黑白分明,有的五彩缤纷;有的构图简洁,线条流畅,充满童趣;有的繁复精致,连环叠套,尽显奇巧;有的精镂细刻,纤毫分明,刀功熟练。一幅幅不同题材,各具特色的作品,精彩纷呈,让人爱不释手,充分显示出学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可喜成绩。我们向老师出色的教学成果表示祝贺,我把从上海带来的自己用毛笔书写的一幅2米多长的《滕王阁序》横轴赠送学校留念。

  我们参观学校乒乓室时特别开心。妻子从小爱打乒乓球,读中学时,是上海市第五女中乒乓球校队队员。下乡后,有一年曾获名山农场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看到那一张张崭新的乒乓台,她就想起了当年母校球队训练时的场面。杨宝有副校长也爱打乒乓,立即邀请她挥拍对阵。几十年没摸球拍的她,今日兴致勃勃,开心地玩了一把。我也与丽华校长高兴地打了一场球,身体出汗,心情舒畅。与当年学生一起活动,我们也仿佛变得年轻了。

  我们刚离开乒乓室,就被一阵优美的音乐声与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吸引过去,原来在练功房里有一个暑期舞蹈班在活动。一群二三年级的小女孩,一身动画片中“喜羊羊”打扮,在老师的指导下,像一群欢乐的小羊在游戏舞蹈。只见她们时而首尾相接,时而你追我赶,偶尔还前呼后应几声,天真活泼,可爱之极。在练功房整面墙明亮大镜子映照下,好象有两支舞队在表演,煞是好看。我们与几位家长在门口喜滋滋地欣赏着,看着沉浸在欢乐中的孩子,我们心中也充满了快乐。

  在会议室休息时,陆书记和刘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学校不断发展的概况。作为这所学校昔日的教师,看到在农场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学校飞跃发展的新面貌,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我们不仅为学校教学条件完备而高兴,更为学校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而喜悦。我们为农场的孩子们感到高兴,衷心祝愿他们健康幸福成长。我们向农场新一代的老师们问好,祝愿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
IMG_3792副本副本.jpg
学校领导和我们在新校舍前合影
IMG_3848.JPG
陆书记、刘校长陪同我们参观学校
IMG_3815.JPG
欣赏学生的剪纸作品
img_3821_副本.jpg
我将自己学写的一幅《滕王阁序》赠送学校留念。
IMG_3836.JPG
新老校长喜相聚(刘丽华校长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IMG_3839.JPG
陆秀娟书记(“涓涓”网名在名山家园知名度很高)笑得多开心
IMG_3842.JPG
与两位美术老师合影
IMG_3866.JPG
与刘校长挥拍对阵
IMG_3892.JPG
和孩子们合影
IMG_3897.JPG
与学校领导座谈
IMG_3903.JPG
与学校老师交流
                        (四)
  我们回到农场,深感变化巨大。场部地区已发展成为一个漂亮的小城镇了。宽阔的水泥马路平坦地伸向远方,十字路口闪烁着红绿信号灯。道路两旁绿化带整齐美观,街边路灯造型别致,灯柱上装饰着鲜红的中国结,分外耀眼。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拔地而起,各类商店、饭馆、小超市一家挨着一家。公园对面不远处有一排漂亮的别墅座落在绿树和鲜花之间,一汪水池中荷叶亭亭,睡莲绽放,金鱼在水中自在地游玩,环境相当优美。交通干道附近建起了一个带有钟楼的客运站,每天都有往返萝北、宝泉岭、鹤岗、佳木斯、哈尔滨的车次。居民出行十分便捷。我看到马路上行驶的,除了客运班车外,还有出租车,更多是私家车。我们所到之地,旧貌换新颜。

  绿树环抱的名华园里,雕塑、亭台点缀其间,景色宜人。伴着欢快的音乐,人们翩翩起舞。摇椅上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公园的一侧宣传栏里陈列着名山农场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温州各地知青联谊活动的大幅照片,走近一看,一张张知青战友熟悉的笑脸在此绽放,让我感到农场与我们紧紧相连。许多老人在树荫下面喝茶聊天,也有围坐着下棋打牌。我弯腰向他们打听,这儿可有从小山屯的搬来的人?一位大娘说,那儿跳舞的就有!我正抬头寻视,妻子眼尖,她兴奋地指着前方说,那不是张副连长的妹妹吗?我定睛一瞧,那位舞步轻盈的妇女果然是小山屯的老职工张兆芬。我喜出望外,走上前去向她招手,兆芬先是一楞,后来认出我们了,哎呀,这个高兴劲儿!立马从人群中把老伴韩凤桐喊过来,老韩是原机务排的职工,我们紧紧握手,笑得合不拢嘴。身边围上了人,听说是小山屯的上海知青来了,有人将在另一处打牌的姚从海叫过来了,韩铁子过来了,陈金花过来了,骑着自行车的刘淑琴也被他们叫下来了。小山屯的居民现在都搬到场部来了,这些老职工退休后,生活很悠闲,每天到公园来跳舞、打牌、下棋、喝茶、聊天。老朋友久别重逢,大家都高兴极了,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在名华园的石碑前合影留念。

  当天中午,农场宣传部长罗永占代表农场领导在名山宾馆设宴招待我们一行。我们还遇见了刚刚抵达农场的原二中教师余顺根、左英环夫妇,大家十分高兴。罗部长代表农场领导热情欢迎我们回访第二故乡,并对知青当年为农场建设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他还向我们介绍了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我们对农场领导对老知青的关心深表感谢,对农场巨大的发展变化感到非常高兴,也十分感激当年农场老职工对我们爱护和帮助。午餐气氛热烈,大家频频举杯,相叙甚欢,让我们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饭后我们参观了农场“场史陈列馆”。在“复转官兵馆”,我看到一张志愿军战士照片,激动地大声说道 :“这是我们的韩指导员!”旁边年轻的解说员被我的神情感染,她笑着不住点头。在“知青馆”,看到我和荒友们合影的的三张旧照片,那是我们在黑土地的青春留影。在玻璃柜中看到了我捐献的三册旧笔记本,里面是我当年在油灯下抄写的唐诗和《笔谈散文》。我还看到了自己的那把购于1971年的月琴,琴背面的签名仍清晰可辨。见到这些旧物件,如故旧重逢,十分亲切。我小心地捧起月琴,用手指轻轻弹拨几下,叮咚的琴声,让我回忆起那难忘的青春岁月。

  上门看望韩指导员的女儿韩耀桂,是我们早就定下的事。请永萍帮打听耀桂的家在哪儿,不料耀桂闻讯后,她喜滋滋地来到我们的住所。老友相聚,喜出望外。耀桂比过去胖了些,看上去气色好,精力充沛,真让人高兴。我们向耀桂转达了二连上海老朋友的问候,开心地聊了很久。交谈时,又不禁回忆起当年韩指导员对我们知青的关怀,我们深深地感激他,永远怀念他!
DSC08852.JPG
中间是韩耀桂
DSC01179.JPG
场史陈列室中韩文利指导员的照片

DSC01206.JPG
居民新楼
DSC01297.JPG
农场办公楼
DSC08818.JPG
夜晚灯光下的建筑
DSC01202.JPG
雨后街景
DSC01196.JPG

农场别墅区环境优美
DSC01305.JPG
农场客运站
DSC01276.JPG
农场公园——名华园
DSC01283.JPG
名华园一角
DSC01273.JPG
名华园一角
DSC08811.JPG
名华园里喜遇小山屯老朋友
DSC01182.JPG
又弹起伴随我春春岁月的月琴
                       (五)
  小山屯是我下乡时的第一个连队,在那里我种过地,盖过房,教过书,那里有我青春的梦想与渴望,在那里我流过汗水和泪水,有过快乐和苦涩,也得到过乡亲们关心和帮助。离开北大荒三十多年来,一直忘记不了这个离名山和江边不远,处于公路边的小山屯。近些年我陆续写了六篇《小山屯杂忆》的文章,回忆小山屯知青生活的片断,回忆小山屯学校,回忆小山屯食堂,回忆小山屯的连长指导员,回忆小山屯的青春伙伴,那一幅幅生活画卷,在我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学生告诉我,按照农场小城镇建设的统一规划,小山屯的职工和家属已经搬迁到场部的新建住宅了,原址房屋已经拆除。可我和夫人仍坚持要去那里看一看。于是四位当年的学生开着两辆车陪我们前往曾生活过七年的小山屯。走进那记忆中熟悉的道口,却不见了熟悉的房屋。连队的生活区已被开垦为一片平整的土地,据说将来此地要成为大棚植物栽培基地。昨天刚下过大雨,踏着泥泞的路,学生们一一指点着眼前的空地,告诉我们那里曾是职工俱乐部,那边是知青宿舍、这里曾是食堂、水房,再往前就是当年小学校的操场和教室。我和妻子努力辨认着,想象着,感叹着。眼前恍然浮现出三十多年前熟悉的场景:小学校放学的铃声响了,孩子们欢呼着冲出教室,家属区家家屋顶炊烟袅袅,车老板赶着马车悠悠地回来, 俱乐部前场地上的篮球赛热火朝天......学生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老师,你们要是早来一年,还能看到小山屯的房屋。”我心中充满深深的遗憾,自责自己来迟了!小山屯的居民搬迁了,但它昔日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永远不会忘却。我小山屯的荒友天津知青李澄,她回城后与当画家的先生一起创作了一幅名为《小山屯》的国画,把她心中难忘的小山屯景象,定格在美丽的画面中,表达了对小山屯深切的思念之情。我想,我心中也永远有着一个祖国东边边陲的小山屯,那是我青春之路起步的地方。
  在学生陪同下,我们看了小山屯的作业区内建起的标准化农机园,看到原来机务排保养间的地方,一排排现代化的大型农机具,威武地昂首屹立。它们比原来“东方红”牌拖拉机可高大多了。原来摊晒麦子场院已不再使用了,代替它们的是先进高效的自动化玉米烘干设施。随着农场的发展,小山屯以新的面貌展现在这条公路边。
DSC01249.JPG
小山屯建立了“名山农场棒棰岭管理区标准化农机园”
DSC01241.JPG
农机园中的大型农业机械
                        (六)
  这次回访时间短,参观活动安排得紧凑。那天上午宝有和永萍陪同我们先坐车上了黑龙江边的名山。汽车盘旋而上,进入边防部队的驻地,道边一副画着三军战士形象的宣传栏上写着:“寂寞当歌抒斗志,青春作笔写春秋”。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砌成六角型的瞭望塔上“名山哨所”四个金色大字分外醒目。哨所大门两边挂着一幅不锈钢刻制的对联:“龙江卫士驻守龙江砺斗志,名山哨兵扎根名山铸忠诚” 。字体刚劲有力,彰显着军人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走进哨所,沿着盘旋而上的楼梯,登上瞭望塔顶部,极目远眺,两岸景色尽收眼底。我第一次在山上俯看黑龙江,那缓缓流淌的江水连着天边,十分壮阔。蓝天白云下,江边沃野千里,一望无际,绿洲中有几座建筑的红色房顶在阳光下很显眼。连接江心岛与陆地的桥梁清晰可辨。一位战士递给我一架军用高倍望远镜,我用望远镜观察,对岸的树林、建筑历历在目。江上偶有轮船驶过,数只鸟儿展翅盘旋,龙江两岸安宁祥和。
IMG_3918.JPG
哨所留影
IMG_3933.JPG
军营门前
IMG_3925.JPG
在瞭望塔上
DSC01344.JPG
从山顶俯视黑龙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09: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8-25 18:21 编辑

   下山后我们驱车来到黑龙江边。沿江一带建起不少俄式建筑,还有一个四周建有雕塑的广场,我看到江边有一堵大理石砌成的墙壁,几个绿色大字映入眼帘:“名山诗廊”,行程匆忙,来不及细赏,只看到开头两句:“名山迎名人,名人赞龙江”。我们从桥上走向名山岛(我们以前称其为江心岛)。由于小岛地处界江,岛上植被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犹如进入原始森林,空气相当清新。耳边传来阵阵歌声,只见树荫丛中搭了个舞台,正在举行中俄歌舞大联欢活动。黑龙庙里香火挺盛,许愿池中金蟾在水中抬头迎客,两棵“发财树”、“求学树”上扎满了红带子。这些我们都无心久留,直奔岛上近年来新建的“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而去。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由6个系列馆按“龙”形在名山岛上排开。听说从空中看黑龙江流域博物馆,首尾相连的形状,就是一条飞翔“龙”。博物馆高度浓缩了黑龙江流域的自然、历史、文化变迁。展馆采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及场景模拟、实景再造等生动布展方式,营造出浓郁的北方民族特色。我们进入序馆时,半球形银幕在播放着宇宙、银河和太阳系一直到黑龙江流域的形成这一历史时空的演变。环绕立体声音响,不同凡响的动画制作,给我们视觉和声音的冲击,感受着自然的伟力和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历史与沧桑。
  馆内还有一条按照黑龙江流淌的曲折路径,我们边走边看,从牡丹江到五大连池的火山爆发,演绎了整个黑龙江流域的地形变迁。似乎走进一个空间隧道,隧道两边是黑龙江两边中、蒙、俄三国的22座城市夹江而列,显示了黑龙江对地域城市文明的孕育。

  植物馆的背景是一大片景色别致的白桦林,白桦林前景是伸手可及的真实的白桦木,远景是巨幅白桦林画,虚实相融,给人身临其境的幽深,满地的黄叶配着白色的树干,使景致充满诗意。

  动物馆里,恐龙、猛马象占据着巨大的空间,珍禽“丹顶鹤”、“大天鹅”在湿地里自在地觅食,山中兽王“老虎”在白雪覆盖的山林中徘徊,一条巨大的“鳇鱼”展示了黑龙江流域最大个体淡水鱼。
地质矿物馆有来自黑龙江流域的石墨、黄金等代表黑龙江流域丰富自然资源的数十种地质标本和矿物标本。我真没想到,名山岛上竟有如此高水准的综合性博物馆。参观后深感不虚此行。
DSC01490.JPG
江边景观道路
DSC01491.JPG
江对岸是俄罗斯的阿穆尔捷特
DSC01481.JPG
江边国门
DSC01357.JPG
通往名山岛的桥
DSC01373.JPG
中俄歌舞大联欢
DSC01385.JPG
岛上的原始植被
IMG_3963.JPG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外墙(局部)
DSC01404.JPG
动物标本
DSC01438.JPG
出土文物
DSC01430.JPG
民族融合的历史
DSC01415.JPG
江边人家生活场景
IMG_3974.JPG
动物骨胳标本
DSC01414.JPG
鱼类标本
DSC01409.JPG
动物标本

博物馆内的白桦林
IMG_3976.JPG
馆内留影
                        (七)
  这次回访农场,接触最多的是当年学生,他们对老师的情谊,让我们深深感动。到农场第二天上午,我们看望陈主任后,正朝农场学校走去。忽然后面有辆自行车追上来,骑车的中年男子长得高大挺拔,他高声叫我:“王老师!”我一下子没认出来。他接着说:“我叫赵春亮,是原一中八年二班学生,您离开农场前一个学期兼我们班主任,您还提名我为班长呢!”我这才依稀想起他当初模样,那时个头没这么高,身材也没这么壮实。赵春亮现在是一个公司的领导,他紧紧握着我的手,兴奋地说:“我昨天听说老师回来了,刚才在路上看到你的背影,就一下子认出来了!老师走路还是那个模样。”一番话把我也逗乐了。他说中午要请我们吃饭,当听说中午我们已有安排,便再三说:“那今天晚上老师请别答应别人,我一定和老师聚聚!”态度坚决,言词恳切。实在不好意思推辞。学校的陆书记和刘校长也早早定下了请我们吃饭的时间。原小山屯几个班级的同学听说老师到来的消息,都争先恐后地来邀请。冷静张东英两位女同学还特地到饭店关照,要求做色香味俱佳菜肴来招待老师。蔡山福等男生则提出要到江边最好的饭店,让老师品尝黑龙江的野生鱼。一下子把我们这几天的主餐时间全部排满了。最后得知消息的学生,差点挤不进来,还起了一点“波澜”呢。那天午餐后学生们送我们走出饭店,门口有个学生走来,紧紧握住我的手不放,我一看是张彪同学,他父亲张云富是小山屯学校的老教师。我见到张彪高兴得很,他曾在全团学生运动会上夺得过一千五百米跑第一名,为小山屯学校争得了荣誉。张彪说,我刚从十四连赶过来,在这里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咱班的同学一定要请老师一起吃顿饭。我看他满头大汗,脸被太阳晒得通红。很过意不去。可是今晚已有一个班级同学约好聚餐,明天中午我就要出发到机场,没有空档了。张彪着急地说:“我们得到消息晚了,您明天中午无论如何要挤出时间和我们聚一聚。我出门时嘱咐我媳妇在家里煮上了大鹅蛋大鸭蛋,明天我带给老师,这都是我自家养的鹅鸭下的蛋,绝对是绿色食品。”这时,我们的“房东”永萍有点急了,她说老师这次来,住在我家,可每一顿主餐都被同学们邀请去了。明天老师动身前的最后一顿午饭哪儿也不去了,就在我家吃!我把菜都准备好了。再说,我们中午12点就要开车送老师前往佳木斯机场,你们在饭店吃饭也来不及呀!张彪更急了,脸涨得通红,他说:“那我们上午10点钟就到饭店,只要能和老师聚聚,聊聊,我们就开心,保证不耽误老师行程。”他又动情地说:“这些年有不少知青回农场,我们一直盼望着老师回来。后来我爸爸因病去世了,他生前特地嘱咐过我,哪天上海的王国荣老师、李晓东老师回来了,咱一定要热情接待!盼了三十多年了,现在王老师终于回来了,我不能忘记爸爸的嘱咐,怎么也得让咱班同学请老师吃一顿饭吧。”说着眼圈也红了。周围的同学都被张彪的真情感动,也劝说永萍让步。我对永萍说:“老师十分感谢同学们的盛情,你每顿早餐都为我们精心准备,天天送来牛奶、粥、饼、饺子,换着花样给我们品尝,还有西瓜、香瓜、葡萄等水果,我们哪里吃得完啊。再说,我们到达农场第一顿晚餐不就是你家安排的吗?老师真的领情了。明天老师就和张彪他们班的同学们聚聚,好不好啊?” 她才勉强地答应了。我深知,学生邀请老师吃饭是一种形式,学生是想通过这个形式与久别重逢的老师相聚,这是学生们对老师的一份情意啊。我深感作为园丁的幸福。

  师生相聚分外亲。现为农场工会干部的董春梅,特意把她们班毕业时与老师合影的照片带来,指着照片上的人让我辨认,我戴上老花镜,端详着,指认着。说对了,引起笑声一片;猜错了,也引起笑声一片。我心里更是充满了欢乐。一个学生的手机响了,他对我说,是在外地的同学打来的,向老师问好,她要和老师讲几句话。我接过手机,一个同学指着照片上一个扎小辫子的女孩,示意我就是她来电话。哈,我看着照片,听到电话里传来亲切的问候,我真是太激动了。

  与学生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当年小山屯学校的往事。同学们回忆起老师带领他们平整场地,扩大操场,举办学校运动会的热闹场面;回忆第一次看到老师用自制的教具上课时的新奇;回忆起老师从上海买来来器材,在小山屯学校安装电铃,广播器材,办起小图书馆等细节,有的同学还记得自己当初借过书的书名。翟义强回忆起我领着学生在田间锄草休息时给他们讲故事,他还记得讲的是《古刹钟声》、《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真没想到,三十多年前的事,学生还记得如此清楚。

  那天在饭桌上,坐在我旁边的张召泉同学笑着问我:“王老师你还记得当年教过我们一首歌吗?”啊?是真的吗?我这个人五音不全,嗓子又不好,居然还会教歌?连旁边的夫人都觉得奇怪。张召泉说,我还记得这首歌呢,他当场就充满感情地唱起来:

   “一根那个竹竿,容易那弯哟嗬,
     三缕呀麻绳哟,难扯断。
     我们人小志气大,团结起来有力量。
     不怕力小怕孤单啊,众人合伙金不换。
     众人那个合伙哟,金不换呀!”

  张召泉有一副好嗓子,歌声十分动听。我想起来了,那时我当六年级班主任,为了组织班级参加全校歌咏比赛,我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这首民歌,然后教学生唱。此事我早已淡忘,今日听到歌声,眼前浮现出三十多年前,那一张张稚气的小脸蛋,心里激动万分。

   同学们一次次举杯祝福老师健康快乐,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心里话。讲得最多的,就是希望老师今后常回家看看。他们说,现在居住条件改善了,每个同学的家,都是老师的家,老师到同学各家轮流住一天,也够你们住上一个多月了。

  见面的学生中,有五个当了老师,还有的成了专业养殖户,有两个学生现在当了生产队长,其余的有承包种地的,有开出租车的,还有经营小超市的,搞农业机械的等等。与其他同学相比,从小腿部残疾的于永红境况较差。他婚后有过一个孩子,病死了,后来老婆也跟他离了。前不久,家里因电线老化着火,把东西都烧光了,农场又重新给他安排了住房,人们自发给他捐款相助。如今他在农场公园管理音响设备和景观灯光。每月工资收入较低。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们都很关心他,以各种方式给予他帮助。那天师生相聚,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发言,他在一边静静地听。他最后一个发言,真没想到,他的话里充满着高兴。他说:“今天见到了分别三十多年的老师,心里高兴。我要把在江边与老师合影的照片放在家里,经常看看,心里就更高兴!这些年,同学们都关心我,我很感谢大家。我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我不自暴自弃,尽心做好自己平凡的工作,每天在公园里播放音乐,给人们带去欢乐,我就高兴。周末的晚上,我负责把景观灯光点亮,给农场的夜晚增添美丽,我也高兴。所以,今天我要对老师说,我没给老师丢脸,我很高兴!”话音刚落,掌声四起。这几天师生欢聚,有笑声,有歌声,大家把唯一的一次热烈的掌声给了身有残疾的于永红。
   看着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在人生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我们作为他们曾经的老师,深感欣慰。我们此行,收获了园丁的喜悦,感受到了园丁的幸福。
DSC08850.JPG
与学生合影
DSC08867.JPG
与学生合影

DSC01210.JPG



DSC01476.JPG
与学生合影
DSC01478.JPG
与学生合影
   五天的回访是短暂的,而留给我们的回忆将是长久难忘的。

                     (写于2013年8月)

IMG_3969.JPG
DSC0121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3 11: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 发表于 2013-8-13 09:48
下山后我们驱车来到黑龙江边。沿江一带建起不少俄式建筑,还有一个四周建有雕塑的广场,我看到江边有一堵 ...


       国荣的回访文集图文并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看到之七时,感受到国荣等知青教师把青春献给了边疆的教育事业。学生们不忘师恩,满怀感恩之情与老师一起追忆当年岁月。竟禁不住泪流满面,国荣文章固然感人,师生间的真情厚谊更是感人。“看着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在人生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我们作为他们曾经的老师,深感欣慰。我们此行,收获了园丁的喜悦,感受到了园丁的幸福。”——深深的理解国荣的心情,与国荣一起分享喜悦和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3 15: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卫东有同样的感受,跟随王老师的文章,心里一阵阵欣喜,一阵阵感动,为我们农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浓浓的师生情谊而感动,与王老师一起分享喜悦和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3 16: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老师与夫人北大荒故地重游,感慨多多,收获了喜悦与幸福!为你们高兴!与你们分享!国荣老师的师生情谊,良师益友,让我感动。
看到你把自己用毛笔书写的一幅2米多长的"滕王阁序"横轴赠送名山学校留念。功夫了得,多才多艺,令人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3 22: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予民 于 2013-8-13 22:24 编辑

    师生之情,感天动地。07年回访我亲眼见识过了,尤其是在宝泉岭火车站分别的时刻,原政云老师搂着学生,师生都泣不成声,车站里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上车后,一位宝泉岭管局教育处的干部问我,你们是干什么的,惊动了那么多人,其中有我们的领导。听我介绍后,他明白了。
    国荣君夫妇空中飞人般地来去匆匆,没在北京逗留,实在遗憾。
    今年回访名山上海知青居多,我知道的就有五拨,而且是前后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3 23: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兄名山归来,写来长篇回访佳篇,具体、细腻、真情,真好。
   学生们为约老师相聚起“波澜”,在家里煮好了大鸭蛋大鹅蛋,身有残疾的于永红同学的一段自白,张召泉同学歌声..... 读着读着,土豆的眼睛湿润了。
   还有什么比这更满足吗?国荣兄真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4 10: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才三年名山又有新的变化,发展真快。
10年我回去二连还在,见到许多新来朋友,韩凤桐、姚崇海,董连友等,我们住过的小草房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种了十几颗高大的榆树。
来去匆匆,收获大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0: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卫东 发表于 2013-8-13 11:32
国荣的回访文集图文并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看到之七时,感受到国荣等知青教师把青春献给了边 ...

  谢谢卫东感人的点评。此行归来,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年过花甲回故乡,农场新貌,令我欣喜;学生盛情,令我感动。这两天在写帖子时,每想到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深情,我几度热泪盈眶。短短的五天行程,让我充分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深深地为自己曾当老师而感到幸运,作为园丁,我们确实是收获了喜悦,感受了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淡风清 发表于 2013-8-13 15:16
我和卫东有同样的感受,跟随王老师的文章,心里一阵阵欣喜,一阵阵感动,为我们农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浓浓 ...

多谢淑英!我这次回北大荒,看到农场巨大的发展变化,真是高兴和惊喜。那天乘车去名山哨所,车子绕过场部,在一条小路边,看到一排相当陈旧的平房。与现在场部漂亮楼房反差极大。若不是学生提醒,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竟然是你曾经工作过的供销社。那时在我们眼里,供销社是农场上好的建筑了。眼前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形象差别太悬殊了!可见变化之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3-29 17:57 , Processed in 0.0422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