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926|回复: 0

徐 寅--难忘的乡土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1 22: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原 205信箱
难忘的乡土情
工程一连 徐 寅

    我是68年9月从上海到北大荒,74年9月被推荐上大学离开北大荒,在北大荒整整工作和生活了六年,当地农场职工对我们知识青年的一片深情,至今想起来都是难以忘怀,许多场景均历历在目,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此略举一二。
    记得我们刚到农场的第一天,是从上海坐火车到达佳木斯,然后坐了六个多小时的大卡车,到达名山农场已近黄昏,我们是在当时的良种站前下的车,然后整队前往农场老场部,此时通往老场部大道两侧均站满了欢迎的人群,人群排列有好几里长,大家敲锣打鼓、鼓乐齐鸣,载歌载舞,好多人喊着“欢迎”的口号。在欢迎队伍中还有许多哈尔滨歌舞团的演员,他们是到各农场巡回慰问演出,恰好我们刚到农场,他们也就加入了欢迎的行列。专业文艺演员的加入,使得欢迎的场面特别火爆,我的心情也不由得激动万分,深深感受到农场职工对我们的一片深情。
    我被分配到了团部基建队(后改编为工程一连)。刚过两个多星期,正值中秋佳节,那天晚上,队里的老职工宋连谦?(我已记不清他的名字,是我队宋广金、宋秀英的父亲)特意把我们部分上海知青(我记得有吴大荣、张念胜和我等六、七位)请到家中吃晚饭。饭席中,还请我们几位男青年喝白酒,这是我到农场后第一次喝北大荒的白酒,也是我长大成人后第一次喝白酒(自此六年里,我和北大荒白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我离开北大荒),尽管觉得嗓子辣辣的,心里却感到温暖。吃饭期间,尽管他话语不多(据了解他不善言谈),但仍多次劝慰我们节日“不要想家,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情之真挚,非常令人感动。
    我们到北大荒仅一个来月,寒冬就来临了。我们这些上海知青从来就没有烧过火墙和火炕。为了帮助我们度过第一个冬天,队领导特意安排了两位老大爷(一位姓王、一位姓张,具体叫什么名字已想不起来)每天帮助我们烧火墙和火炕。我们下班回来,宿舍的房间和火炕都是暖暖的,心里总是感到热乎乎的。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慢慢学会了烧火炉、火墙和火炕,再也不为这些生活琐事而烦恼了。
    1969年1月,春节来临。基建队领导为了让我们这些各地来的知青能在北大荒愉快地度过第一个春节,特意做了精心安排。当时队内共有62名知青(其中北京5名,上海15名,哈尔滨42名),队里规定,春节假期5天,每个贫下中农职工必须承担两名知青的饮食,即知青在春节的5天里都在所指定的职工家里吃饭。那时,职工把承担知青的春节伙食作为一件非常光荣的任务,派到任务的职工都是欢天喜地,没有任务的职工都千方百计地争取。记得队内有一个出身富裕中农叫李富民的职工,由于没有任务,特别着急,我就看见他找过队领导三次,死磨硬泡,表示哪怕承担一个知青的伙食就行,但最终还是不行。我和上海知青吴大荣被安排在木工排长刘爱民的家里,5天的伙食非常丰富(在当时的条件下),我记得刘排长家里先后宰杀了两只鸡,买了半片猪肉,每顿饭都是六、七个菜(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两口子和几个孩子对我俩都非常热情,就像对待自家人一样。因此,五天的节日过得非常快乐,至今难以忘怀。时隔30年后的1997年,刘师傅的一个闺女出嫁到河北省涿州市生活和工作,他到涿洲探亲时曾和我(当时我在北京国家冶金工业部工作)通过一次电话,可惜未能见到面,如今刘师傅已经过世,只能成为终身憾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2 08:24 , Processed in 0.0364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