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走进宁夏(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0: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9-14 07:07 编辑

                                                                           (七)

    在宁夏固原,让我难忘的是一座山与一条河。山是巍巍六盘山,河是清清泾水河。壮丽的山水风光、杰出的历史人物、美丽的民间传说,让这里的山水充满神奇色彩。

  六盘山,古代称为陇山,位于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平均海拔比贺兰山高,在2500米以上,主峰米岗山海拔高度2942 米。六盘山山路曲折,峡谷处悬崖峭壁极为险峻,历来就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是历代兵家屯兵用武的要塞重镇。与雄浑苍茫的贺兰山不同,六盘山峡谷中溪流交错,水流每到陡落处便会飞泻成瀑或落地成潭,形成潭、瀑、泉、涧,溪等多种自然景观。我初登六盘山是初秋时节,放眼望去,但见满目苍翠,生机勃勃。

DSC00657.JPG
六盘山一瞥

  导游介绍,六盘山也叫陇山,是泾水的发源处。此地发掘出的古人类遗址有300多处。这儿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境内丰厚的文化遗存,见证着曾经繁荣的丝路盛况。来到六盘山,我才知道,居然有那么多历史人物与这里的山山水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海经》、《黄帝内传》、《庄子》、《史记》等文献都记载了远祖神农氏、黄帝、西王母在这一带有过活动;西周时期的周穆王西巡,曾越泾源北上;战国时期的秦惠文王将泾源置乌氏县;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二年,以39岁的英姿浩浩荡荡巡陇西、北地,出鸡头道、过回中宫;汉武帝24年内六次到六盘山;南朝南梁简文帝萧纲的足迹也到过陇山泾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更是把军事大本营设在六盘山,最后病故在六盘山。其子孙蒙哥汗、忽必烈灭南宋、灭大理、征叶蕃多是从六盘山出发,以六盘山为大本营的。六盘山还是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在这里毛泽东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清平乐 •六盘山》。巍峨的六盘山,叠叠层层地沉积着古老的灿烂文明,清澈的泾水河,演绎着数不清的令人动心动容的历史故事。

  我到六盘山适值成吉思汗病逝六盘山780周年,山上有固原市人民政府与宁夏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成吉思汗与六盘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大幅海报。数行大字赫然在目:“成吉思汗,一代天骄。草原雄鹰,人间俊豪。起于漠北,征战经年。统领铁骑,驰骋欧亚。雄才伟略,威震天下。公元1277年,由陇右挥师东进,驻跸泾水河畔,避暑凉殿峡中。建行宫,谋大略,雄视天下,志在一统。怎奈奔波劳顿,病染沉疴,英雄情怀,终成悲壮!”。我默诵数遍,心中感慨,遥望群峰,高山仰止。想象一代天骄当年驻足山巅,俯瞰云海,吐纳山川之气魄。泾河威名传诵,六盘胜迹长存。

  在六盘山的主峰,我们参观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其整体建筑由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广场、纪念亭、吟诗台五个部分组成。纪念馆内有实物、图片、电子图表、沙盘、蜡像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纪念碑坐落在纪念馆顶部4900平方米的平台上,正面为江泽民题写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名,东西两侧分别为毛泽东手书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纪念广场门口两组铜制群雕再现了回汉人民迎红军和红军翻越六盘山的壮观场面。纪念广场的迎壁墙由三面红军军旗构成,上面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由胡耀邦题名的“红军长征纪念亭”和毛泽东吟诗台坐落在纪念馆对面的主峰上,与纪念馆遥相呼应。整个景区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我第一次知道“六盘山”,是中学时读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次在参观中了解到了这首著名诗篇的来龙去脉,原来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很感兴趣。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登上六盘山,遥想红军走过的艰难里程,展望革命的未来前途,临风寄景,随即吟出了《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他以自由诗的形式,采取重复比兴等手法,展示了红军将士金戈铁马,风雷激荡的雄姿,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此歌谣一出,即在红军及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中流行,并刊于1942年8月1日的《淮海报》副刊。歌谣虽琅琅上口,骨架却是古词《清平乐》。1949年8月1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由毛泽东作了删改的这一作品时,使用的词牌便是《清平乐》,虽然有字句上较大的削减和改动,但无内容上的实质变化。只不过将重复出现的呼语“同志们”删除,将重复的“屈指行程已二万”和“何时缚住苍龙”各保留为一。句中除将“屈指行程已二万”的“已”字删掉以符合词的格律外,还将“望断南归雁”的“归”字改为“飞”字,将“赤旗漫卷西风”的“赤旗”改为“红旗”,将“今日得着长缨”,改为“今日长缨在手”。1957年1月《诗刊》创刊,毛泽东将这首词抄录发表时,把词中“红旗漫卷西风”句的“红旗”改为“旄头”。195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布置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时,构思将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诗词手书,刻在宁夏特有的贺兰石上得以展示。于是自治区领导请董必武副主席出面联系。1961年,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挥毫书写了《清平乐•六盘山》,并回复一封信,请董老一并转交宁夏同志。看着这幅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清平乐•六盘山》,深感笔墨酣畅,行云流水,铁画银钩,刚劲有力。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吟诵这首气势磅礴的长征诗篇,令人心潮起伏,豪情激荡。

5708117_103240826000_2[1].jpg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手迹


  发源于六盘山的泾水风光秀丽,自古就吸引历代文人来此寄情山水。李白、李商隐、王昌龄、张籍、温庭筠、陶谷、张铎、范仲淹、韩琦、滕子京、谭嗣同、林则徐、于右任、张恨水路经泾水或旅寄泾水。成语“泾渭分明”中“泾”字即指泾水,这条成语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到此一游,我才知成语后面还有故事。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在读《诗邶风谷风》中“泾清渭浊”之句时,看到文后解释是泾浊渭清,顿生疑义,为搞清楚这一问题,特派遣时任中卫县令的胡纪谟实地考察。胡纪谟奉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到泾河源头,终于探清了泾水本源。做《泾水真源记》一文,上报朝廷。乾隆帝读阅数遍,欣而笑曰:“泾渭分不明,此可昭然也”,便颁召天下,记于史册。自此,“泾渭分明”一语得以御正。胡纪谟在《泾水真源记》中附诗曰“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至高陵不受污”我们在去老龙潭的山道边看到了刻有胡纪谟诗的一块石碑。我看着这块石碑,心中感慨,乾隆皇帝不仅是清代乾嘉学派的推崇者和倡导者,而且是一位躬行者。他倡读古书,率先质疑辩析古典文献中的问题。他对“泾渭分明”的考据勘正,正是躬行于这种学风的具体事例之一。泾渭分明,正本清源。若无当年实地堪察,或许谬误长久流传。这种“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的作风和学风,令人赞赏。

DSC00633.JPG
泾水源记石碑

 我们游览了胡纪谟诗中提到的泾水源头老龙潭,此景因传说泾河老龙居于潭中而得名。这里峰环水抱,峭壁嶙峋,碧潭相连,景色秀丽,难怪有“小九寨”之誉。


DSC00635.JPG
老龙潭一景

  导游向我们生动介绍了老龙潭的许多故事,我们听得兴趣盎然。 老龙潭中的一潭又称圣水潭,相传宋代高僧济公和尚曾在此沐浴,因而得名圣水潭,1992年6月,济公在台湾第十三代传人72岁的冯敏堂先生,持图朔源,带信徒来到这里,看到济公曾修炼过的地方,留出这么一条清澈的泉水,喜不自禁,激动异常,在河中沐浴,在岸边膜拜,把龙潭的水视为“圣水”,虔诚之态溢于言表,致使“圣水潭”美名远扬,这更为老龙潭景区增添了几分知名度。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魏征梦斩泾河老龙”和古典神话小说《唐传奇》中的民间故事《柳毅传书》均发生于此,曾留下“斩龙台”、“猛虎洞”、“伏龙洞”、“柳毅苑”等著名景点。《西游记》、《柳毅传书》我早就读过,今天到泾河一游,重温这些故事,但听来觉得十分亲切。说来有趣,除文学记载之外,固原还有关于柳毅传书故事的实物。十几年前,固原市所属的隆德县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出土了铜镜,其中一个铜镜上就有《柳毅传书》的故事。这面铜镜的造型与其它铜镜没有大的区别,上铸有高浮雕绘成的柳毅传书图画:在一棵高大的古树下,龙女驱赶着羊群在荒原上放牧。牧地上有野草和山花,尤其是有柳毅向龙女施礼做答的画面。还有侍童在远处扶马伫立等候的情景。整个画面既生动,又凄楚悲怆。柳毅传书的故事虽是神话传说,但故事的发生地点,与固原的地名全部重合,确实给人一种故事就发生在泾水河畔的感觉。风光秀丽的老龙潭,因这些神奇美丽的神话故事,给人以无尽的情趣和深深的魅力。


1_20130117120103_ofeum[1].jpg
出土的铜镜上有柳毅传书故事画面

  六盘泾水之行,耳闻目睹,深感此地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给我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印象。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13: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巍巍六盘山,清清泾河水,听国荣老师娓娓道来,讲述历史上在那里发生的故事,让我一步一步走进宁夏。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6: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小老杨 发表于 2013-12-28 13:24
巍巍六盘山,清清泾河水,听国荣老师娓娓道来,讲述历史上在那里发生的故事,让我一步一步走进宁夏。精 ...

  多谢杨捷兄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6: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9-14 07:09 编辑

                                                           (八)
  
  宁夏620余万人口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占了三分之一强,他们的宗教习惯和生活习俗有着独特魅力和风貌,绚丽的民族风情给我们旅游带来许多新奇,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记得第一次到宁夏时,见导游身穿的漂亮坎肩,我猜他是回族。小伙子笑了,说自己是汉族,从小在宁夏长大,今天穿了件回族坎肩。他从坎肩入手,随意聊了些回族的服饰,我们听来很感兴趣。他说,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回民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脸、干活、习武,既方便,又保暖。回族女式坎肩比男式坎肩要略长些,喜欢用布料绾的小包扣、镶边、胸前绣花等装饰。 他又说,有首歌大家熟悉:“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脸……”回族妇女也戴盖头,这个习俗有两个来源,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法规定,成年妇女的身体除面部、双手、两足外,都是羞体,必须遮盖,不能对自己的近亲和丈夫以外的男子显露。盖头的另一种作用据说是可以避免引起邪恶。因此,世界各国穆斯林都不同程度地遵守这个规定,用细薄纱蒙头裹体。盖头的颜色因年龄差别而有所不同,未婚的用绿色,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中年用黑色,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老年用白色,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老年人的盖头较长,披到后背;姑娘和中年妇女的较短,只披到肩上,且喜欢镶边、绣花。越往城里走,盖头会越来越少见,即使在很高大漂亮的清真寺附近,来来往往的行人中也难见到有戴盖头的妇女,但你仍然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回族与汉族在相貌上的差异:她们的头发多少有些偏黄,有的还自然卷曲,眼窝较深,眼睛很大,肤色要稍白一些。如今,年轻一代的回族女性已较能融入现代生活,她们只有在礼拜时才会戴上盖头。

  我们指着路边几位老人头上所戴小白帽问导游,这种帽子有什么说道吗?导游说,这种无檐的小圆帽叫“号帽”也叫“礼拜帽”,或回回帽,是回族传统男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檐帽行动更为方便,于是就发展成一种服饰习俗。当回民过节参加会礼时,你放眼望去,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那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银河呢。

  导游又笑着问大家:可知回族中姓什么较多?我立即想起电影《回民之队》中的英雄马本斋,就答:“姓马”。导游点头称是,并说:有句俗语“十个回回九个马,另外还有沙、剌、哈”。这是说在回族的姓氏中以马姓居多,沙、剌、哈这些比较特别的姓氏也多为回族。回族中姓马的比较多,是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译音,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名字译音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

  说到回族的见面问候语,导游右手置胸前,腰微前躬,给我们表演了一番,大家听得兴趣盎然。回族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见面礼节,双方见面时不论职务高低,不分贫富贵贱,都要互道“色俩目”。“色俩目”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和平”、“平安”、“安宁”。先说的一方说“安色俩目尔来库木”,意思是“求真主给您降福”;对方要回答“吾尔来库木色俩目”,意为“亦求主降福于您”。回族的这一习俗源于伊斯兰教。据传说,先知易卜拉欣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圣子”说“色俩目”,人们纷纷仿效,并被看作是“圣行”。回族先民将这一礼俗带到中国,沿袭成为日常的祝安问候语。双方见面道“色俩目”时,晚辈先于长辈,幼者先于长者,教民先于阿訇,客人先于主人。道“色俩目”时,一般要右手置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问候发自内心;也有的是双手抱拳或平扬双手表示亲切庄重。

  两次到宁夏,导游都特别告诉我们要注意有关回族的禁忌和习俗,在回族聚居区或清真饭馆,言谈举止一定要有分寸。回族最大禁忌是对猪的忌讳。不但绝对不能食用,甚至连言谈中也不能直称“猪”字,他们把猪肉称作“大肉”,猪油称作大油。回民中甚至有些属猪的自称为属黑的,姓“朱”的因与“猪”谐音,也改为姓黑的。回族禁食猪肉,也不吃骡、马、驴等一部分大牲畜和一切凶猛、丑陋、自死以及不为人常见的禽兽的肉。这些禁忌我多次听说,印象特深。有些禁忌与习俗我初次听到,颇感新奇。如:回族宰食之物忌称“杀”,而称“宰”。买肉时忌称“砍”、“割”,而称“切”,忌用绳扎,要用纸托着。回族对可以食的畜禽,要请阿匐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宰前,要洗大净和小净。如宰牛、羊、驼时,须用绳子捆绑其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并将这些可食畜禽摆成头南、尾北、面西的姿势,宰牲时必须先念诵真主名,然后切断畜禽的食管、血管、气管,待控净血液之后方可剥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滚水烫皮、烫毛。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杀的牛、羊、鸡等畜禽。

  回族还有些禁忌与习俗听来很有意思:如妇女在孕期不送亲,不参加婚礼,饮食上尤其注意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 婴儿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有的产妇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这天,要请剃头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丸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布网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回族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这些习俗听来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且让人感到和谐温馨。

  回族有些禁忌我觉得很有利于健康文明,如回族不喝酒,回族群众认为,酒是一种麻醉饮品,饮酒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在历史和现实当中,因饮酒耽误国家大事、败家、丧身、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毁坏自己声誉的不胜枚举。所以,回族认为饮酒是不应该的,必须严格禁止。回族也不抽烟,认为抽烟痰多、不卫生,可致多种疾病,减少寿命。回族禁止求签、玩赌、拜偶像。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让阴阳、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也不去给别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风水阴宅,不求仙方神药,不搞驱鬼治病等等。回民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认为人的命运是真主安排的,人的一切都由真主前定,所以不搞其他的迷信活动。回民还严禁玩赌,认为玩赌对己、对别人、对社会都不利,认为玩赌所赚之钱不劳而获,是不义之财,使不得。所以现在回民当中玩赌的人极少。听到这些习俗,我心里涌上一股敬意。

  在银川我们到过东关清真大寺,圆柱拱顶的阿拉伯式建筑,干净卫生,清新宁静,古朴典雅,肃穆庄严。回族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每星期五的主麻聚礼以及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都要在清真寺里举行会礼。

DSC00666.JPG
东关清真大寺局部

  清真寺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礼拜堂正殿和壁龛背向麦加,以示跪拜的朝向,壁龛的右方有敏拜楼。凡穆斯林人进礼拜堂必须洗大小净和脱鞋,非穆斯林一般不让进去。我充满好奇地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

DSC00664.JPG
礼拜堂一角

  一位阿訇给我们讲了穆斯林“念、礼、斋、课、朝”五功,我留
下了一点印象。
  他说“”,就是回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念清真言,阿拉伯语叫“舍哈德”,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差使。”不仅要念,还要理解其含义,要念念不忘真主。“”,就是礼拜。回族的礼拜主要是每日的五时之礼(晨礼、晌礼、哺礼、昏礼、雷礼),每星期五的聚礼,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帮节两次大的会礼。礼拜时须身体洁净。现在能坚持每日五时之礼的都是上年纪的回族老人,年轻人多数只参加两个节日的会礼活动。“”,就是斋戒,回族统称“封斋、闭斋、把斋”。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俗称莱麦丹月,斋戒一月,每日东方发白前进食,日落后开斋。“”,叫天课,也叫“济贫税”。每一家回民到年末将所有资产清算一下,除自己生活所需外,盈余都按比例纳课。这些钱物,可以散给贫穷者,也可以用于修桥、办教育及其它慈善和公益事业。“”,朝觐,即朝觐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克尔白”圣殿。规定凡是身体健康的,经济条件许可,在旅途平安的情况下,不论男女穆斯林,在一生中要去天房朝觐一次。对一生中去麦加完成朝觐者,称为“哈吉”。回族群众认为这是一生中很荣耀的一件大事。

  我看到清真寺底层大厅墙壁上挂着一幅“五在主命”的文字,好像也是讲五功,抄录下来:
  一、念。认主独一,清真言《古兰经》,正道之经典。
  二、礼。五时拜功,于聚礼,遵主命,两世之大吉。
  三、斋。清心寡欲取主喜,避火狱,修练之身体。
  四、课。救济贫困多施舍,纳天课,纯洁之财帛。
  五、朝。近主天房克尔白,朝觐者,真主之贵客。
  在东关清真大寺浮光掠影地短暂逗留,我内心有一种新奇而神圣之感。

  宁夏城市街上绝大多数餐厅都挂着清真牌子,品尝回族风味小吃是旅游中的一个享受。滩羊肉是宁夏特有的一个品种, 滩羊因为生活在茫茫的戈壁滩,食用的杂草中含有一些草药以及饮用水偏盐偏碱,使得滩羊肉具有独特味道,鲜美,肉嫩,不膻,吃起来肥而不腻,滑而爽口。烩羊杂碎,手抓羊肉、羊肉泡糢等特色小吃,味道独特,同行的几位爱吃羊肉的朋友,喜出望外,大快朵颐。如果你不习惯羊肉味道,也不必担心饮食,因为即使一个小面馆,也会有不同的面食供你选择,或者你干脆来碗素汤小揪面,也会让你吃得胃口大开。还有回族民间传统食品油香、馓子也都令人称道。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喝宁夏回族最具特色的饮料——八宝盖碗茶。在宁夏那可是一种纯正的文化风俗。宁夏人喝茶颇有讲究,既不叫“饮茶”,也不叫“喝茶”,而是叫“刮碗子”。盖碗,又称“三炮台”,当地民间叫“盅子”,上有盖,下有托,盛水的碗口大底小,精致美观。跟拳头一般大的盖碗,里面藏着不少学问。盖碗茶,因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叶。通常是喝放有茶叶、冰糖、桂圆的“三香茶”。招待嘉宾时,则用茶叶加桂圆干、荔枝干、葡萄干、杏干等,称“八宝茶”。我喝过一回,感觉很好,清香甜美,风味独特。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 22: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资料统计,全球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口约15亿,中国穆斯林人口约2000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新疆、宁夏、甘肃等省区居住人口较集中,宁夏作为回族自治区,自然是伊斯兰文化的聚集地,国荣老师用他敏锐的眼光和细致的观察,从穆斯林的服饰、习俗、语言、教义等多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鲜为人知的伊斯兰文化,展示了一幅绚丽的民族风情画卷。特别是以阿拉伯语为基础的穆斯林语言,国荣老师都能生动地予以表达,令人叹服。他的游记涉及历史文化宗教诸多领域,对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宁夏,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8: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9-4 17:13 编辑
名山小老杨 发表于 2014-1-1 22:21
据资料统计,全球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口约15亿,中国穆斯林人口约2000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新疆、 ...

    多谢杨捷兄!《走进宁夏》还有一篇就要结束了,你对此帖的关注与鼓励让我十分高兴和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8: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9-9-14 07:09 编辑

                                                                    (九)

  宁夏之行接近尾声时,我们来到地处宁蒙交界的通湖草原,这是一处自然景观独特的草原湿地旅游区。 景区大门口,身穿民族服装的男女青年满面笑容地唱着古老的歌谣,热情地向游客献哈达、敬“下马酒”,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蒙族风情。蓝天白云下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远处趴着老态龙钟的勒勒车和木水槽,弥漫着岁月风尘。一座飘扬着彩旗的敖包,在辽阔的蓝天、洁白的云朵和碧绿的湖水映衬下,显得十分美丽。眼前景色如诗如画,一派迷人的草原风光。

DSC01903.JPG
蒙族风情的景区大门

DSC01900.JPG
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

DSC01879.JPG
蓝天,碧水、白云、彩旗辉映下的的敖包


DSC01883.JPG
景区内的蒙古包

  我看到草地上竖着块巨石,镌刻着两行醒目大字:“通湖水水通湖东湖西,大漠风风啸漠北漠南”。导游介绍道,远古时期通湖曾经是一个烟波浩渺、碧波万顷的湖泊。后来随着气候的变迁,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内陆湖盆,其中有两个较大的湖泊一个叫东湖,一个叫西湖。相传很久前,西湖边上有一个喇嘛庙。有一天,一个小喇嘛带着寺里的两只铜壶到西湖里打水,一不留神,铜壶掉进了湖里,一连几天打捞不着,小喇嘛因此被撵出了寺庙。几年后,小喇嘛竟意外地在距离西湖几十里外的东湖边捡到了这两只铜壶,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东湖和西湖的水是相通的,通湖也就由此得名。通湖草原景区内沙丘环抱,绿草如茵,林木繁茂。大漠、草原、湖泊、蓝天、白云、红日、晚霞,在这里形成了格外引人的独特风光。通湖草原的游乐项目丰富多彩,游人可策马扬鞭驰骋草原,可乘牵引伞遨游蓝天,可坐卡丁车或自驾车浪漫游览。还可以引弓搭箭来个蒙古射箭一试身手。

DSC01921.JPG
射箭靶场局部

DSC01894.JPG
游客策马奔驰

  同行的许多年轻人兴致勃勃地去骑马游玩,我们几个老伙伴走进了一座名叫“刺陵酷吧”的木屋,觉得里面的布置与一般酒吧风格迥异。宽敞的厅堂正面是个吧台,放着一只张着喇叭口老唱机,墙壁上挂着栩栩如生的鹿头、老鹰标本;四周摆放的小桌底座是牧民用的圆桶;木椅的腿是草原车轮的造型;屋里的一切似乎都弥漫着草原生活的气息。有两个木梯通往二层楼,由木板铺设的走廊把楼上一间间客房连成一圈。墙壁上张贴着电影《刺陵》的大幅海报。原来,数年前由周杰伦、林志玲主演的电影《刺陵》有三分之一场景在通湖旅游景区拍摄的,导演是看上了腾格里沙漠的浩瀚与壮美,这里的神秘色彩也特别符合剧情需要,这座木屋作为大漠客栈,是电影拍摄的重要场景之一。现作为影视特色景观保留了下来。 我们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里的一切,坐在椅子上,每人泡上一杯香茶,嗑着爪子,天南地北地聊天。匆匆的行程中,这一刻让我们享受着那份来自草原的悠闲。
DSC01928.JPG
“刺陵酷吧”一角


  当天晚餐安排在一个巨大的蒙古包内,里面能摆下几十张圆桌。主菜是象征蒙古族待客最高礼节的烤全羊。通湖的烤全羊外脆里嫩,享誉阿拉善。烤全羊所用的柴是梭梭木,烤好一只大约要用6—8小时,除了本身的肉香味外还有梭梭木的香味。游客们来自五湖四海,场面分外热闹。伴随着豪迈的酒歌,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我们到宁夏后气氛最热烈的一次晚餐。这些天的行程安排,都是白天到各景点游玩,晚饭后即回宾馆休息或自由活动。而在通湖草原晚上,我们愉快地参加了一次充满激情的篝火晚会。草原的夜宁静而安详,当天幕四合,夜色降临,我们进入了占地2000余平米,可容纳千余人的篝火演艺场,听说这是目前内蒙古规模最大的露天篝火晚会。一台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歌舞,让现场的观众大饱眼福。主持人诙谐幽默,妙语联珠,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演员还未上场,他一曲深情并茂的独唱《通湖草原》已赢得满场掌声。正当我们意犹未竟时,只见六位矫健的蒙族骑手,手持火炬,策马绕场飞驰,但闻马蹄声声,火光如流星闪过,骑手变化着各种姿势,身轻似燕,灵巧自如,不愧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以不凡的身手和精湛的骑术,别致地拉开了晚会的序幕。伴着一曲悠扬的《苍天般的阿拉善》,带我们走进苍天圣地阿拉善,追寻那遥远的海市蜃楼;舞蹈《驼乡晨曲》让我们感受勤劳朴实的驼乡儿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画面;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蒙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之夜》、《敖包会》,只要歌声一起,游客们会如痴如醉地跟着深情地哼唱;马头琴四重奏,琴声如梦如幻,忽而悠扬缠绵,似行云流水,令人陶醉,或而急促高昂,如万马奔腾,让人振奋;舞台上身穿艳丽民族服装的演员,向我们展示了蒙古族传统婚礼的隆重而喜庆的场面,并由观众参与“追新娘”的游戏,十分欢乐热闹;两位剽悍的摔跤手上场时,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他们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花卉图案的套裤,牛皮制成的上衣钉满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镜,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马靴,脖子上佩戴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江嘎,看上去煞是威风。双方摔跤手跳跃而出,做着雄鹰展翅的舞姿进入会场。摔跤的双方互相致意和向观众敬礼后,开始较量。顷刻间,争斗相扑,盘旋相持,难解难分,十分精彩;欢快的乐声中年轻的蒙古族姑娘、小伙子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传统的安代舞,在主持人的邀请下,众多游客欢笑着跑进场内,加入到舞群中,篝火映红了张张笑脸,热烈的步子,兴奋的呼喊,整齐的掌声,全场成了欢乐的海洋。节目精彩纷呈,晚会高潮迭起。高亢嘹亮,荡气回肠的歌声使人深受感染,节奏明快,舞步轻捷的蒙族舞蹈让我们赞叹不已,美丽洒脱的草原姑娘和英俊剽悍的牧民小伙子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每一个精彩的节目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DSC02077.JPG
(开场舞)

DSC02023.JPG
舞蹈《驼乡晨曲》

DSC02016.JPG
桶舞

DSC01998.JPG
双人舞

DSC01988.JPG
游客围着篝火纵情地欢呼跳跃




DSC02038.JPG
马头琴四重奏

DSC02091.JPG
摔跤

DSC02030.JPG
独唱

  最后一个压轴节目是歌舞表演——《鸿雁》,绚丽的服饰,优美的舞姿,深情的歌曲,动人音乐,让沉浸在欢乐中的全场观众情绪高涨到极致,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击掌打拍,与演员一起齐声高唱:
         鸿雁,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酒喝干, 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酒喝干 ,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嘹亮而深情的歌声,在草原的夜空久久回荡。

  (全文完)
                         2014年1月5日
DSC02077.JPG
DSC0207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10: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1-8 15:50 编辑

   那天篝火晚会上,两位剽悍的摔跤手经过激烈拼博后,获胜者在全场热烈掌声中赢得了一只雪白的小羊羔。主持人介绍他是铁木真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是草原上屡获冠军的摔跤选手。并邀请说,哪位游客有兴趣可上场与这位摔跤手切蹉一下技艺,一位来自北京的小伙自告奋勇地上场了。对这场没有胜负悬念的较量,结果不重要,大家开心地为小伙子鼓劲。小伙子毫不怯场,两人对决中,他居然未马上败下阵来,竟还与蒙族摔跤手像模像样进进退退斗了几个回合。主持人见状夸张地惊呼:“哎哟——哎哟!”全场观众都乐得大笑,高喊加油!蒙族摔跤手有大将风度,看得出对游客的礼让和爱护,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四两拨千金地将对手轻轻放倒在地,又立即扶起来。全场的掌声、笑声和欢呼声更加热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6 12: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老师的游记像一场盛装演出刚刚落下帷幕,我们跟作者一样,还沉浸在旅游归来的兴奋和喜悦之中,不是吗?宁夏的故事好像还没有讲完,作者跟帖继续讲故事,这就是旅游带给人的欢乐和享受。感谢国荣老师精彩的美文和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宁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6 16: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 发表于 2014-1-6 10:54
那天篝火晚会上,两位剽悍的摔跤手经过激烈拼博后,获胜者在全场热烈掌声中赢得了一只雪白的小羊羔。主持 ...

国荣兄的游记足可以汇编成册出一本书。仅《走进宁夏》这一篇,连图代文我就下载了92页。
有时候深夜难寐,我就坐在电脑前细读国荣的游记。结果是越读越没有睡意,甚至于连在家待着的心情都没了,恨不能明早就出发,也去走一遍。咋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8 17:43 , Processed in 0.04179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