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447|回复: 6

阅读(5) 冬至吃水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3 19: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4-1-1 23:08 编辑

阅读札记(5)
冬至吃水饺

    以前,吃水饺的多是北方人,而且是“冬至”节的应节美食。至今仍有民谚“冬至吃水饺,不再冻耳朵”流传。吃水饺怎么与防冻掉耳朵联系在一起呢?
    话说混沌初开时,那阵子地球上还没有人类。北方出现了女娲,她除了炼五色石补天之外,还有造人的传说。《北史·魏收传》、晋朝议郎董勋著述: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就地取材捏了许多黄土人,成为繁衍黄种人的先祖。故,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即人的生日。
    可是,黄土人最怕冻,每到寒冬腊月,耳朵常先被冻裂落掉。女娲为了黄土人的五官完整,将耳朵两边拴以细线,一端穿入耳孔,另一端叫黄土人咬于嘴上,耳朵便不会掉了。他们的后代为了永记女娲护耳之恩,每年“冬至”,家家户户包饺子供祭。
    另一传说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医耳朵的故事。张仲景的家乡河南南阳,有一年冬天天气奇冷,许多人耳朵生了冻疮,又痒又痛又难受。以医“伤寒”病见长的张仲景,在村中搭起棚垒起了大锅台,放辣椒和祛寒药物在锅里煎煮,又把麦粉擀成薄皮,包进羊肉,做成“娇耳”。凡耳朵生冻疮的患者,每人可免费领到一碗药物和两个“娇耳”,“娇耳”就是现代的水饺。病人吃了之后浑身发热,两耳暖烘烘的,冻疮很快就好了。他的医疗方法很快传遍了豫、鲁、苏、皖城乡。
    说来也真巧,张仲景施舍“祛寒娇耳”汤的日子是冬至日,他去世又恰逢冬至。后世人为了纪念救世济人的张仲景,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吃羊肉水饺以志怀念。
                                                      (写于1992年12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10: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丽蓉在小品里说;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美味的水饺家家户户都爱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11: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人喜欢吃水饺,美味可口。冬至这天也吃水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13: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逸卿兄介绍“冬至吃饺子”的民间传说,前天吃饺子女儿还特地问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报纸上说法不一,我觉逸卿兄的解释靠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9: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淡风清 发表于 2013-12-24 10:03
赵丽蓉在小品里说;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美味的水饺家家户户都爱吃。

    北方人喜欢吃水饺,南方人在意吃汤圆,多半跟出产和习俗有关。
    也许是知青下乡、农民进城、儿女接轨、市场流通等诸多原因,南北习俗碰撞融合,已悄然发生变化。

    就我家而言,冬至过年包饺子、待客聚友吃饺子,已经是好多年的习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22: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家云 发表于 2013-12-24 11:13
东北人喜欢吃水饺,美味可口。冬至这天也吃水饺。

    吴家芸老师说得没错!我在下乡时听几位老垦荒说过,“冬至不捧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喝酒时又听人说,“就饺子和酒,越喝越有。”
    2007年我曾在温州过冬至。按风俗习惯,冬至如大年,家家吃汤团。说是冬至称冬节,日照始渐长,人也大一岁。次日,我在江心岛的习俗图上找到了依据,据说此习俗源远流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1: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小老杨 发表于 2013-12-24 13:31
谢谢逸卿兄介绍“冬至吃饺子”的民间传说,前天吃饺子女儿还特地问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报纸上说法不一, ...

    一篇知识小品,得杨捷兄肯定,在下颇感欣慰。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有吃馄饨的传统,都是源于北方。饺子与馄饨,称谓虽不同,古代是一物,外形无区别。
    但千年以来,北方的饺子没啥变化,南下称之馄饨,且传说颇多,号种种,比如广东叫云吞,四川叫抄手,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21 08:59 , Processed in 0.0205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