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171|回复: 2

印痕(6) 油灯岁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9 2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4-1-1 23:05 编辑

黑土印痕(6)
油灯岁月

    坐在巢于申城的家中,虽有明亮的灯光在周身如水流淌,可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回味起人生驿站那油灯相伴的时光。在这段岁月中,有着我对农村贫困生活的最初体验。
    老家,在丹阳县城的东北面,偏僻而又贫穷。记得在电线架进农村之前,农家人靠煤油灯照亮,那夜晚便是昏暗的,那日子是单调的。农家人十分珍惜一丁一点的煤油,只有到了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时,才会把煤油灯从墙上的灯窝里端出来,点上,再把灯捻调到短处。于是,那灯苗看上去像一粒闪着光晕的黄豆。一灯如豆,家人围坐在油灯旁纺纱、纳鞋底、补衣裳、聊家常,而影子在墙上放大变形,摇摇晃晃。这情景深烙在了我的心里。
    油灯的岁月中,最让我忘不了的是1967年,已在城里读初中的我因大革文化命没处读书,遵父母之命回老家陪伴爷爷奶奶。爷爷却为我失学而唉声叹气的,翻箱倒柜,给找来一摞散发着霉味儿的线装书。在老家教书的姑姑说孩子大了不能吃闲饭,先是让我到生产队干农活,记半拉子工分,后又介绍我去乡村小学代课,同时教三四年级。老家仍很穷,自然不能奢望有电灯,但家里从此换上了玻璃罩子灯。罩子灯比小油灯亮了许多,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喜悦乃至幸福的事,因在灯下备课或读书,感觉方便多了。我作为城里人对最低层农村生活的体验,从现代语文转向传统国学的兴趣,就是从那年开始的。
    1969年初夏,我下乡到北大荒,虽然农业连队已有了电灯,但三天两头停电。停电的晚上更安静,有一盏油灯火苗摇曳地陪伴我。那盏油灯点的是机用柴油,油灯是我自制的:找来一个空墨水瓶,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再找一小片薄铁皮卷成筒状,夹塞一截裤带线绳作灯捻,然后插进瓶孔,这就是一盏简易油灯了。柴油点灯能照亮,油烟却比煤油大多了,灯下看一会书,我的鼻子眼便是黑黑的。
    后来有转业军人教我们新技术,用子弹壳开几道防风槽作灯芯,油烟确实小多了。但我不喜欢那种忽忽悠悠的灯火,没有采用此新技术,依然钟情那盏简易油灯。如果灯捻短了,就往上挑一挑,如果有灯花了,也可以拨一拨,真有一番“挑灯看剑”的诗词意境。书荒的岁月,我们这些年青人越是渴望知识,便越是感激并珍惜这些油灯。知青生涯清苦,它照亮了我们一个又一个夜晚。
    十年后返城回上海,我的油灯岁月便永远地结束了,迎接我的是书桌(缝纫机)上那盏明亮的台灯,还有那一摞高考自学丛书。后来我考上了夜大学,第一天坐在灯光通明的大学教室里上课时,我的心情是难以言述的喜悦和舒畅,也更激励我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我的油灯岁月已如烟而去,可时常地,一盏油灯摇曳着昏黄灯苗的情景,会恍惚重现在我的面前。尽管这油灯的光亮是微弱的,可我却分明感到,这光亮具有一种穿透力,它不仅穿透了我的以往岁月,更以一种精神的力量,穿透着我后来的每一个或明或暗的日子。
                                       (原载于《农垦日报》1994121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17: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写过“灯”,不如颜兄的此文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21: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宝安 发表于 2013-12-30 17:49
我也写过“灯”,不如颜兄的此文感人。

    宝安兄客气了。在下小文仅是时间跨度大了些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21 19:00 , Processed in 0.0173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