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630|回复: 0

转:从上海知青的“病退”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8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上海知青的“病退”说

——浏览上海各区区志的感受


    (一)梦想
    遍阅上海地方志的区志中有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资料时,看到有不少统计数据,不禁使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那是我在1975-9“因病退回”上海以后一直到1978-4在街道“乡办”被志愿当“义工”时,接触到不少知青到“乡办”打听、了解或办理“病退”手续,我始终想知道“病退”回沪的知青到底有多少?虽然自己经常在“乡办”,但无法窥得其统计数据的真面目,因为这是具有一定保密要求的数字。想不到,三十多年后基本上“如愿以偿”。
    (二)收集
    虽然在上海地方志的“通志”及劳动、农垦、青年等专业志里都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是进入区县志以后不禁使我茅塞顿开,各区区志提供了不少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1968~1978年,上海全市先后动员中学(包括中专、技校、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共有111.3万人。这是“上海劳动志 >> 第一编劳动就业 >> 第五章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给出的“离家”数字。十余年间“回家”的数字则散见于各区区志里,没有集中统一的统计结果。
    现在只收集到八个区69万知青的有关数据,汇总得到下述表一。
【表一】
下乡人数
病退困退
比例
南市区
115922
24635
21.3%
卢湾区
84787
21902
25.8%
徐汇区
91764
17698
19.3%
长宁区
61465
11527
18.8%
静安区
83947
25515
30.4%
普陀区
87400
19400
22.2%
闸北区
92000
20907
22.7%
虹口区
106998
41314
38.6%
合计
724283
182898
25.3%


注:表中南市区数字没有包含“困退”数据。
    以上八个区中有四个区的区志还分别提供了“病退”的统计数据。汇总得到表二。
【表二】


下乡人数
病退
 比例
南市区
115922
24635
21.3%
徐汇区
91764
14645
16.0%
长宁区
61465
10221
16.6%
闸北区
92000
17410
18.9%
合计
361151
66911
18.5%

    南市区志中,没有1977年以前的病退数据,只有“1977、1978年中,南市区经审批同意因病回沪的知识青年共13058人”,“南市区通过各种渠道,在1979年……病退和插队调回的11577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有罕见的说法——1979年的数据是“病退和插队调回”!为什么把“插队调回”与“病退”放在一起统计?
    据“过来人”回忆,当年在虹口区广泛传说——凡是插队知青,只要提出“病退”就一律批准,身体检查复查与否已经没啥关系了!看来,这也可以解释南市区1979年的数据来源了。
    也许正因为对插队知青的如此优惠宽松,在“表一”中,虹口区“病退困退”的比例高达38.6%,在八个区里高居次席,也就情有可原了。至于静安区超过50%的“特高”比例,需要“再探讨”了。
(三)扩展
    上海地方志的资料使我了解到了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最后凄惨的结局。七十年代末发生的知识青年大回城,实质是千百万知青和民众对那场违人心、背民意运动用脚投了票。从各区志中可以整理出这样的数据——
【表三】


下乡人数
回城人数
百分比
黄浦区
89266
19731992年批准回城
61119
68.5%
 
南市区
115922
19771992按政策调沪
70000
60.4%
不含77年以前
卢湾区
84787
19691990年因病或特困调沪、顶替回沪
29622
34.9%
未提及商调等数字
徐汇区
91764
19731990下乡知青共回沪
70278
76.6%
 
长宁区
61465
19701990病退、困退、未婚调回、顶替等
28259
46.0%
未提及商调等数字
静安区
83947
19731990,特困、病退、顶替
47812
57.0%

普陀区
87400
19771990年病退、特困、顶替
33368
38.2%
未提及商调等数字
闸北区
92000
19781981年底,从外地调回
38663
42.0%
不包括本市调回
虹口区
106998
19711993病困退、顶替、调回、商调
83413
78.0%
 
杨浦区
133890
1990年经劳动(知识青年)部门批准回城
91200
68.1%
 
合计
947439
 
553734
58.4%


    表三中,第三列的简短文字说明,均来自相关的区志,除了显示略有不同的统计起讫年份外,还显示了统计范围与口径的不一致,笔者在表格最后一列有所说明。
    区志中已经有回城总数的,如黄浦、徐汇、虹口、杨浦等区,回城比例都在68%以上。把那四个区的数据集中起来,下乡人数为421918人,回城人数是306010,比例为72.5%。
(四)感叹
    从“表二”看到的是,上海111万上山下乡知青的三分之一即36万人当中“因病退回”的统计数字。回想那个年代,伟人挥手,百姓挥泪,那么众多的青年人,初始下乡的路几乎如出一辙,然而回城的路则是各显神通。无论是“病退”“困退”“商调”等等,再难也要跳农门。我亲历了、也目睹了知青的“病退”之路。如今终于知道了,当年血气方刚“上山下乡干革命”“双手绣出地球红”的青年人,“因病退回”的比例将近五分之一!知青一代啊一代知青,简直成了一代病夫、当代病夫!?当然,我们这些“过来人”中的绝大多数都知道、也都记得,那么多的“病夫”有很多很多是作假的,谁会愿意给自己戴上一顶“病号”的帽子?然而,就是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啊!而且,还不乏以假乱真、作假成真、不幸自戕的惨痛结果。很遗憾,至今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从“表三”的数据中,多多少少反映出上海111万上山下乡知青的真实情况,从中折射出知青及民众的心愿与呼声。那些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就是知青要回城、要回家!上述那些数据是到九十年代初期的统计,大体上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知识青年终于回城、回家了,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知青至今仍在“苦斗”,他们回到故乡上海,却没有城市户口,为此跑断了腿,吃足了闭门羹,而需要的各种证明材料厚得像一本书,真正是“出门一分钟,进门十年功”。上山下乡运动的后遗症不知何时会解决。也不知道在地方志的续志里会否对此有所反映。
    如今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高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M思想中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最直接的一种形式,……不仅解决了青年人革命的问题,解决了知识分子改造的问题,也解决了城市青年的出路问题,应该说当时是一种多赢的选择,中央满意,知青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这种“高论”也许出自于无知者,但是偏偏还真有那样的知青,无视广大知青“用脚投票”的结果,在网上用区区十来个人的答卷统计而推出了对千百万知青的“研究成果”,有80%以上支持了“上山下乡是反修防修伟大创举”之类的溢美之词,50%支持了“上山下乡保护了人口资源”之类的谵言妄语。按照这样的“研究成果”,是不是还应该按照“阶级敌人破坏上山下乡和世界革命的伟大战略部署”来追究“国内外的历史与现行的反革命”的责任?

    好在数十年前的愚民之策已经黯化昔日的辉煌,独立思考在我们后代身上已经逐步形成风尚,可想而知,那种以十余人代表一千七百万人的“研究成果”到底会有什么可信度、又会有什么生命力?唯一可悲可叹的是,面对那些知青此等作为,真不知道该说什么?而他们的后代又会如何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2 08:01 , Processed in 0.03197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