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713|回复: 7

心痕(39)还文化之清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2 18: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4-5-12 18:50 编辑

灯下心痕(39)
还文化之清白

    眼下,“文化”之多,令人目不暇接,除“茶文化”、“酒文化”、“灯文化”,还有什么“烟文化”、“狗文化”、“厕所文化”……
    只要需要,“文化”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姑娘,去标榜商品交往中的任何一项活动,成了一件最流行、最时髦的外衣,去包裹与文化根本不沾边的事物。欲与文化攀亲结缘,全然不顾是否匹配!文化,在当今是那样的可怜,任人玩弄,随人亵渎。
    文化是什么?旧时指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体。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纵观文化的历史发展渊源和辞书词典的诠释,“厕所”、“狗”、“烟”等诸多门类均与文化扯不在一起。
    诚然,任何一种物质生产过程,都会兼容无数人的智慧或经验,但它只能从一个学科或者说一种门类而言,决不能轻易冠之以文化,这是我们准确使用语言文字和继承优秀文化的起码知识。否则,我们将有愧于子孙后代,诸多的文化,作何解释。正如有的广告将成语滥用:“天尝地久”、“咳不容缓”等等,搞一些谐音以图朗朗上口。这种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下一代正确使用文字、混淆视听的做法,与文化貌合神离,是看似有文化,实则无文化的表现。
    还“文化”之清白,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呼唤。当然,当一种物质生产真正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时,它的内涵和外延已超越了本身的价值,如饮茶习俗。茶不只是一种饮料,也作为一种礼仪,冠之以“茶文化”,便无可非议。而值得人们警惕的是一些人借某某“文化节”之美誉,推销兜售假冒伪劣商品,那真是玷污文化。
    假如我们不是违心地附庸“文化”,而是扎实地做一名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注意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改善,才是文化之大幸。
                                    (原载于《辽沈晚报》1995年5月3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2 19: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违心地附庸“文化”,那么其中的“文”真的就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0 12: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宝安 发表于 2014-5-12 19:36
如果违心地附庸“文化”,那么其中的“文”真的就化了。

在咱现今社会,任何事物、现象都冠以“文化”头衔,都与利益和标榜相链接的。“知青文化”让人浑身发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0 12: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绪杰 发表于 2014-5-20 12:03
在咱现今社会,任何事物、现象都冠以“文化”头衔,都与利益和标榜相链接的。“知青文化”让人浑身发抖。

    逸卿先知先觉,早在近20年前就看出了文化大旗下的猫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0 23: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绪杰 发表于 2014-5-20 12:03
在咱现今社会,任何事物、现象都冠以“文化”头衔,都与利益和标榜相链接的。“知青文化”让人浑身发抖。

              石予民 发表于 2014-5-20 12:08
    逸卿先知先觉,早在近20年前就看出了文化大旗下的猫腻。

        颜兄早年“文化”观点,现在更显现实意义。
      绪杰借颜兄“文化清白”说到“知青文化”,气得“发抖”,千万别真的发抖,只当观景。

     前几年,石头和本土豆商量,刻个“知青文化”章咋样?本土豆认为,这文化那文化已经够多了,“知青文化”是个啥定义呢?空乏又模糊,谁都说不明白的文化还是别叫“文化”吧。
    相信造出这个词的人也是好意,想在“知青”的名下,扯起文化的大旗,大家回想,纪念,写写、聚聚、玩玩,自己不忘,也希望社会不忘记这一阶层的人。
     可真要较真起来,按人群分,就可能麻烦,是不是可以整出志愿军文化、老垦荒文化、地主文化、痞子文化、赤农文化、下中农文化、买办文化、汉奸文化、右派文化、走资派文化、红卫兵文化、红小兵文化、五七干校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农民工文化、民营老板文化、公务员文化、人大代表文化、演员文化、贪腐分子文化......  

     文化是应该是能传承的,知青文化传承给谁呢?

     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焦裕禄、学习大寨、五讲四美三热爱、几个代表、中国梦......
     缺啥就吆喝啥呗,不是吗?
     六七十年了,哪样东西吆喝成功了呢?

     据说法国人从来不自己说“法兰西文化”,可真正的文化大师多出自法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1 07: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急需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19: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宝安 发表于 2014-5-12 19:36
如果违心地附庸“文化”,那么其中的“文”真的就化了。

    是啊,附庸文化,未见风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6: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4-6-30 17:03 编辑
冯绪杰 发表于 2014-5-20 12:03
在咱现今社会,任何事物、现象都冠以“文化”头衔,都与利益和标榜相链接的。“知青文化”让人浑身发抖。

    用“大文化”概念加“小知青”概念,我们可以谈“知青文化”。
    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就氤氲出纷纭繁杂的“知青文化”。
    就“知青文化”而言,难避免与“文革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谈“知青文化”,不仅仅是涉及表面之形,更当触及内涵之质。
    所以,就应该立足于这个特定的时段、特定的阶层去全方位地研究它的生成、展开、变化和衰落的过程,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或扬或弃,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和教训。

    那么,现实生活中人们津津乐道的“知青文化”是个啥东西呢?多见任人打扮,横涂竖抹,不乏自恋傻乐,文革遗风。
    绪杰兄因此“浑身发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5-27 07:44 , Processed in 0.04571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