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763|回复: 4

苔痕(76) 寻找老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1 21: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青苔痕(76)
寻找老舍


    走近名人故居,寻访名人踪迹,收获反思和启悟,亦一大快事。
    那日我到京城出差,借机直扑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的老舍故居,但见明清砖木结构门睑儿,大门紧闭着不对外开放。胡同内虽没有多少院落,且狭窄得很有味道。但在北京文化中,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过了一段时日再次进京办事,闻说新落成的图书馆举办“老舍生平创作活动”展览,一路逶迤而去,却因没文联“邀请券”而泡了汤。
    这口气咋想也不顺。索性到前门西大街溜达。一幢现代化建筑昂昂而立,过底层商场登二楼,迎面见一尊半身铜像,温厚睿智的长者——老舍先生!心中为之大喜。左侧半层楼面,即是老舍茶馆。俺也来碗香片,慢慢儿呷着,听大铜壶开水咝咝翻滚,看跑堂忙不迭穿走,沉浸在京味儿中悠哉游哉,当一回老舍笔下的小市民,何其乐也。
    心里想美事,岂料单相思。瞅一眼门口木牌上的价码,喝壶茶6元至20元,虽说奉茶配糕点,可几人消受得起?我的眼光从半掩着的门里瞥过去,但见画梁雕栋气派十足,然而桌椅闲置茶客寥寥,服务员打扮典雅,女的皆着旗袍,男的长衫马褂。这可不像老舍笔下的裕泰茶馆,再看这儿的架势,不平民也不通俗。俺识趣走人,您哪。
    走到前门附近,远看不少人扎堆说笑,近瞧一茶馆卖大碗茶,只是店堂略显狭小,大伙围着长桌喝茶。一位穿白大褂的掌壶大婶,利索地将茶水舀在大碗里,这边随手舀满,那边随手取走。每碗茶卖两分钱,够便宜矣。早已唇焦口燥的我,“咕嘟咕嘟”喝了一大碗。
    仔细端详,门口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我问:“两分钱的生意,你们图个啥?”那位大婶快人快语:“图的是大伙儿方便呗。咱可是老字号‘老二分’牌子。”抬头见门楣上一块匾额,写着“一品香茶庄”,正是老舍先生的亲笔题字。这匾额,这茶馆,这一回我算寻找到了老舍。
    我掏出一个钢蹦儿,放在桌上,喊一嗓子:“嗨,再来一碗!”
(原载于《扬州日报》1994年7月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1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予民 于 2020-5-22 10:05 编辑

老舍故居杂记
    没想到,我曾经跟老舍故居离的这么近。打开百度地图,放到最大,在王府井正北稍稍偏西,就能找到老舍故居,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我家原来住在东皇城根南街80号,后拆迁盖楼房,80号院没了,那一片变为灯市口西街34号,在老舍故居南侧偏西不到100米远。我第一次到北京串连,是1966年8月27日。在这之前三天,老舍先生不堪北京女八中红卫兵的“酷打”(女八中学生语),深夜跟沉睡中的三岁孙女说完“跟爷爷说再见”步行至太平湖自沉,终年67岁(六六届高中现在的岁数)。据研究老舍的专家介绍,这种自尽方式,在他的作品中曾数次出现。从灯市口西街到新街口豁口外太平湖,距离挺远,老舍为什么走那么远去投湖蹈水。他儿子舒乙揭示了其中的缘由,那是老舍母亲居住了十年的地方,老舍找他母亲去了。
    老舍是地道的满族人北京人,生在西城护国寺街西口的小杨家胡同(旧称小羊圈胡同)8号。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老舍的父亲是守前门楼子的正红旗护旗兵卒,被炮弹烧伤后走到西华门一粮店,后下落不明。
    1950年4月,老舍回国不久,找自己在美国的出版代理人,汇来版税五百美元,以此款折成一百匹布,买下了乃兹府(奶子府谐音,是皇宫所雇奶妈住的地方,也称迺兹府)大街丰富胡同10号(现19号)一处四百平米的小院。逢深秋,院中枝头缀满金黄的柿子。后来夫人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老舍称自己的书房为“双柿斋”,在这里住了十六年。小院其实是个三合院,屋子跨度不大,典型的北京老城区旧民居。各个房间里分门别类展示了老舍生前生活、工作用品、照片、字画,最多的还是他的作品,中外文各种版本,最珍贵的是老舍先生的手稿。还有做成动画的老舍小说如《骆驼祥子》的片段。纪念馆自行编纂发行了《老舍这一辈子》,此书“从老舍丰富的自述中,或散文,或体会,或日记,或书信,选择摘录了能反映他一生重要经历的部分,都是原文复原,串连而成”。纪念馆还出了奏折大小薄薄的四本线装小册子,分别为《老舍名言》、《老舍散文》、《老舍诗歌》、《老舍幽默》,被工作人员推荐为少儿读物。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老舍在他四十岁时自拟了小传:
    舒庆春,字舍予,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时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黠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不可能了。
    1961年至1962年,老舍创作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遗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笔。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回国后,将旅日见闻写成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但没有获准发表,老舍只得被迫停笔。此后老舍曾试图参加文艺工作队,想通过写竹板快书、相声等,来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种田,但是也未获批准。1966年春季,老舍独自前往北京郊区顺义县以养猪而闻名的陈各庄,跟那里的农民生活在一起,写了一篇科学养猪的快板书《陈各庄上养猪多》,成为他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
    老舍故居东边不足100米处的富强胡同6号是一个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大门朝东,高台阶。这个院子曾经住过两位前后连续的总书记,他们的命运相同,任期未满就辞职了。百度称富强胡同6号院“是一个有趣的地方”,如此笔法,少见。怎么“有趣”,诸位不妨搜索看看。
               石予民(2013.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2 22: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这篇杂记,再次走近老舍故居,犹如走进纪念馆。于是,脑子里各种资讯场景聚合重叠,竞冒出八个字:生未恩宠,死未哀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3 06: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的离世于家庭对他的冷淡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22: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宝安 发表于 2020-5-23 06:03
老舍的离世于家庭对他的冷淡有关系。

    愿闻其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5 01:03 , Processed in 0.06230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