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素笺墨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6 16: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素笺墨痕,想起走进王府,玩赏之物甚多,我最喜欢挂在墙上的字,书法功底颇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6: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22-5-16 16:02
赏读素笺墨痕,想起走进王府,玩赏之物甚多,我最喜欢挂在墙上的字,书法功底颇深。

  谢谢逸卿兄关注并留言。疫情期间终日宅家,抄写诗文,随意涂抹,消遣时间。多谢仁兄抬爱美言,在下不胜感激。请仁兄多保重,日后再相聚畅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7: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5-18 18:03 编辑

素笺墨痕之六十七   
                李白诗_副本.jpg

                  李白诗《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青莲居士谪仙人,
                    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
                    金粟如来是后身。


             李白像.jpg


     这是一首自道身世之作,约作于至德元年(756)李白途经湖州(今浙江北部靠近太湖一带)时。从诗题来看,李白是在答人之问,而且问者是一个姓迦叶的司马,迦叶本是西域天竺(古印度别称)之姓,多与佛教有关,这就极自然地引发了诗末“金粟如来”的答词,造成一种诙谐有趣的色彩;问者的姓已经很奇怪了,他问的问题则更奇怪,竟会“问白是何人”,这样一来,无疑给狂放不羁、好为大言的李白留下了可乘之机,使得诗作一开始便呈现出浓郁的浪漫气息。
       前二句自道身世,而无丝毫谦虚退让之态,从“青莲居士”,到“谪仙人”,再到”酒肆藏名三十春”,如数家珍,一一道来。“青莲”暗寓乡里(李白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居士”、“谪仙人”点出身份;而从青莲居士到谪仙人,又无形勾勒了诗人离蜀至长安(李白初至长安,便被贺知章呼为谪仙人)的行迹;“酒肆藏名”,表明嗜好,令人想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生活;“三十春”既见出沉溺酒乡之久,又暗示出年龄:“开元十三年,白二十五岁,出游襄汉。倘以‘酒隐安陆’之年计起,则三十春为五十六七岁”(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以上这些内容显然是极为繁杂的,但却被诗人巧妙地囊括在十四个字中,或明点或暗示,或虚带或实描。
        由于上文已作了详细的回答,所以第三句以“何须问”三字一笔带过,结语紧扣问者的姓氏特点,直言“金粟如来是后身”,以佛自此,妙趣横生,从而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中结束了全诗。
        此诗与《山中问答》同是问答体的诗作,但表现手法和风格却很不相同。《山中问答》是以不答而答的形式加深了诗的韵味,重在表现诗人的心态,风格清新淡雅;而这首诗开篇即作答,明快直捷,突出展示了诗人豪放的性格和情感,风格劲直雄健,因而,更能代表李白诗风的主要特点。


小区封控已近50天,今日下楼做第26次核酸,抗原测试已记不清多少次了,有时一天做两回。回家后翻阅旧书忽见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一诗,读来颇有趣意,就抄写了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0 10: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5-20 15:22 编辑

素笺墨痕之六十八


                        虞美人2_副本.jpg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像1.jpg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人才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赐千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子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         “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诚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最后,悲愤之情如冲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现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显然,这首词是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诣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的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至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高原)

   李煜像2.jpg

   
李煜画像.jpg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小区封控已满五十天,今天做了第27次核酸。  期盼早日解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15: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5-25 17:49 编辑

素笺墨之六十九

                            虞美人听雨_副本.jpg


                           虞美人·听雨    宋代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画1.jpeg

   听雨图画2.jpg


    听雨图画3.jpg
   
   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分上下片看,上片是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感叹目前的境况。从通篇看,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成进士,而几年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中颠沛游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可能写于宋亡以后。不妨想象,作者执笔写词时,抚今思昔,百感茫茫,伤时憾世,万念潮生,其身世之哀和亡国之恨是纷至沓来。涌集心头的。这里有个人一生的离合到悲欢,又有整个世局的风云变幻。要把这一切写进词中,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首词只有五十六个字,而竟然容纳了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和这么大的人事起伏,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其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的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者首先选择了一幅歌楼上听雨的画面。画中展示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却启人想象,耐人寻味,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使读者从一滴水尝知大海的滋味,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一个光与色的组合中,产生青春与欢乐的联想。从而想见身在其中的人,并进而推知他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但是,从作者一生看,这个阶段是短暂的,好景不长的。如果把整首词作为一个连属的画,那么这一画面,只居衬托地位。它是对后面的画面起反衬作用的。俗语说:“若要甜,加点盐。”有了这样一个显示青春与欢乐的画面,才使后面的画面更显得凄凉、萧索。
   这后面紧接着出现的是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从取景角度看,前一幅摄取的是楼内近景;这一幅摄取的是舟外远景。它是从客舟中望出去的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只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正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他进入壮年后,失去了“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温暖,在兵荒马乱的大环境中,所过的是东奔西走,飘泊四方的生活,怀抱的是“望断乡关”凄凉心情。但他没有直接抒写那些痛苦的遭遇和感受,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而他的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含其中了。不过,就全词而言,这还不是作者要展示的主要画面,也只是起陪衬作用的。
在谋篇衍文方面,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顺叙下来的;但他的写作出发点却应当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继以上两幅一起反衬作用、一起陪衬作用的画面后,词人接着又让读者看到了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画中没有景物的烘染,只有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盧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就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温庭筠有一首《更漏子》词,下半首也写听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万俟咏也有一首以雨为题的《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乍看之下,两词所写,都与这首《虞美人》词结尾两句有相似之处。但温词和万俟词的辞意比较浅露,词中人也只为离情所苦而已;蒋捷的这首词,则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这首词写他一生的遭遇,最后写到寄居僧盧,鬓发星星,已经写到了痛苦的顶点,而结尾两句,更越过了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温词和万俟词的“空阶滴到明”句,只作了客观的叙述,而蒋捷的这五个字前加上“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这两个字,在感情上有千斤分量,而其中蕴含的味外之味是在终篇处留待读者仔细咀嚼的。(陈邦炎)

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蒋捷像.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5 17: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6-3 19:16 编辑

   一场疫情把我困在家中,日复一日,已近两月。足不出户的日子里,静心抄写诗词文赋,化解疫情带给内心的阴翳,素笺墨痕里留下一段心路历程。
  旦暮渐暖,春花谢尽,荷叶出水,初夏来临。企盼解封之日快到来,生活平静人康宁。



       文房四宝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1: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6-1 20:57 编辑

素笺墨痕之七十


            山中雾.jpg



                      对联_副本.jpg






雨中竹.jpg

                          
                                      山抹微云无墨画
                竹敲秋雨有声诗

       这是一副集句联。其上联“山抹微云”语出秦观词《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这首词流传久远。其中的“抹”和“微”字,用得巧妙、新奇,博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喝彩,秦观因此而被苏轼誉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竹敲秋雨......” “秋雨”在古诗中更是比比皆是:“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白居易);“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应天长》,冯延巳);“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李贺);“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栾家濑》,王维)......
     淡淡的烟云缭绕在深秋的山腰间,活脱一幅不着笔墨的山水画;清劲的秋风推搡着墨绿的丛竹,潇潇的秋雨飘洒在竹叶上,发出动听的声响,竹子有节奏地摇曳着,宛如陶醉了的诗人在低吟轻唱,分明是一首有声的风景诗。
把细雨的“飘洒”、竹枝的“摇曳”描述为“敲击”,把烟云的“缭绕”描述为“涂抹”,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壮丽多娇的大自然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轻松洒脱心境的生动表露。这副楹联用词精妙别致,超凡脱俗,令人体味到“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一种极美的境界。


      终于盼来明日解封的消息,又能走出家门,重新拥抱大自然,不必每日伏案抄写诗文消遣时间了。至今日《素笺墨痕》正好凑满七十篇,留作一段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0 10: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瘟疫闹人,国荣老师调整心情,抄写诗文七十篇,与文友们分享素笺墨痕。

  结篇“山抹微云无墨画  竹敲秋雨有声诗”,亦诗亦画,有声有色,太妙了!

  谢谢国荣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3 11: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抄写诗词有毅力,这么多的知识点,长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7 09: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兄好:
  接到网站服务商警告:素笺墨痕之四十六,发现敏感瓷,当今huang上,已用拼音处理了。
  该干哈干哈,不必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6 17:43 , Processed in 0.0280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