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2

读书笔记(15) 山水诗的三种境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1 11: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8-22 08:08 编辑

读书笔记(15)            山水诗的三种境界

   我喜读古典山水诗,李白“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杜甫“无边落森林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等,给我带来不同审美享受与艺术感悟。


  近读陈如江先生关于《山水诗的三种境界》一文,顿感对山水诗的审美有了新的认识,很有收获。特将此文的要点记述于下。
   
   陈如江先生论述山水诗的三种境界,是围绕《五灯会元》所载惟信禅师一段禅语展开的,甚为精妙:“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佛家参禅的三种境界,正可移来形容与评价山水诗的三种艺术境界。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山水诗的第一境界。这类作品往往随物赋形,着意描画自然山水的千姿百态。试看两首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前一首描写天门山的壮美景色,作者抓住舟行山水的动态变化将天门山壁立如削、对峙如门的奇险及长江水汹涌奔腾、劈山穿峡的气势生动地表现出来。宋顾乐赞为:“此等诗真可谓眼前有景道不得也。”后一首描写秋夜曲江的瑰丽景象,作者以敏锐的观察、细腻的笔触、奇丽的设色,绘出了一幅晚霞映水半碧半红、月出露生似珠似弓的暮江秋色图。杨慎赞为:“诗有丰韵,可谓工致入画。”

   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上作品不能说是纯模山范水之作,但作者在创作中主要还是将自然山水作为客观事物加以描摹表现的,仅略略流露某种情绪倾向。这就是佛家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山水诗的第二境界。这类作品所绘之景,完全是从作者的主观感情出发的,而不是客观现实中的景。因此诗人所怀感情不同,自然景物也就随之而变异。以“山”为例,在随帝出巡的苏延笔下是“云山一一看皆美”;在与友分离的罗隐笔下是“山牵别恨和肠断”;在满怀喜悦的张耒笔下是“好山如为我开眉”在亡国遣民的郑思肖笔下是“满山秋色正愁人”。审美客体“山”已被审美主体所改造,成为特定感情的载体,从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来。再看一首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者在首句点明,自己登上咸阳城楼时就怀有无限忧愁。带着忧愁之情纵目远眺,所见景物当然都染上了凄凉的色彩;乱云飞渡,斜日西沉;秋风袭人,山雨欲来;秦苑汉宫,野草丛生,黄叶萧萧,晚蝉悲吟;渭水无语,悠悠东流。全诗与其说是写景,倒不如说是抒情。所以吴廷云:“全首俱形容愁状处。”

  王夫之指出:“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以上作品虽能寓意,但还只是诗人感情投注的结果,在人情与物理之间未能获得一种泯然无迹的契合,这就是佛家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山水诗的第三境界。这是一种悟境,在作品中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界景色已物我相忘、融为一气,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已经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试看王维的诗《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在凝视观照大自然时,面对空山人语响和青苔映返照的刹那间所呈现的“静趣”,忽然有所体悟,从而审美主体的精神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形态色调有了无间的妙合,我们从作品清远静谧的景物中,自能见出诗人雅洁幽独的心境与超然隐逸的理想。这种以描绘审美客体为主但又能从中折射出审美主体的精神气质之诗境,就达到了佛家参禅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

   中国古典山水诗中,以第一、二种境界为最多,以第三种境界为最难获得。但三种境界各有其美,第一种传形传神,娱目润心;第二种情移景中,宛曲不尽;第三种寄兴深微,不着色相,因而适应了各种层次欣赏者的需要。
                                         2023年8月21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22 13: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兄与古代智者为友,选美妙的句子来读,并以佛家参禅的三种境界,移来解读山水诗的三种艺术境界。甚妙。俺喜欢!

    无独有偶,宋代词人中的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不但文字清纯华美,纵横捭阖,而创意达到的是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天才妙句,无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以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意境,就非常生动、形象,让人想到求知求学做学问者,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很少到知之甚多,由浅到深而豁然贯通的三种境界。
    尤其是辛弃疾的后三句,分明是最高境界,从中可以领悟到真知得来还有个“千百度”的探寻和钻研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23 07: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23-8-22 13:27
国荣兄与古代智者为友,选美妙的句子来读,并以佛家参禅的三种境界,移来解读山水诗的三种艺术境界。甚 ...

  谢谢逸卿兄的关注与留言。仁兄所言正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三个境界”的经典论述给人启示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9 20:27 , Processed in 0.04455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