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16|回复: 7

读书笔记(16) 诗与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3 16: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8-23 16:19 编辑

读书笔记(16)               诗 与 禅

  数年前,我在名山家园网发过《诗海拾禅》一帖。谈及风格多样的古典诗词中,有一类禅僧论道诗与文人参禅诗给我留下独特印象,它们优美隽永,富于哲理,透着禅意,读后每每让人有所启迪,有所顿悟。奇妙的是,有些感觉往往可意会而难言表,意味深长。在该帖中我介绍了收集到的18首有禅意的诗。诗乃文学,禅为宗教,两者何以能融合,对此,我却一直未作深思。陈如江先生《禅理.禅趣》一文,将诗与禅关系作了精当解说,读后让我耳目一新,甚感开卷有益。
  
  陈如江先生引用元好问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人切玉刀。”先从“借诗明禅”为切入点谈禅理。
  
  禅师悟道之时常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境地:既不能言说,亦不能不说。不能言说是因为至道是一种不着色相的绝对存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若直接以言语论说来表达,便就陷入尘障;不能不说是因为在师资勘验、同道切磋时,不说出己所证悟,会被认为无知无识。要解决这个矛盾,诗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拈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使廖廓无够象者,托物以起兴,恍惚无朕者,著迹而如见。”从而达到“绕路说禅”的目的。禅宗兴盛的年代也正是唐诗兴盛的年代,这就为借诗明禅提供了客观条件。


  据《坛经》记载,五祖弘忍欲传位于上座弟子神秀,神秀未敢自信,题诗于廊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当时只是苦役小僧,但聪明过人,以其未了彻,故题诗于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慧能把菩提树、明镜台全看成是空的,自然要比神秀对“空”的理解深入彻底得多,因而被授予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出,禅之南北二宗的祖师首开了借诗明祖之先例。这种言禅形式,一直为后世相沿,如大梅法常禅师的示法诗:“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又如法演禅师的开悟诗:“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尽管这类诗作语言浅俗,内容更接近佛家偈颂,但形式上还是具有了诗的节奏与韵律,所以诗僧拾得曾云:“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仔细。”


  禅宗思想被士大夫文人广泛接受之后,为诗禅的沟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他们在学佛参禅中,更是自觉地把自己所明之佛道、所悟之禅理以诗表现出来。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楞严经》云:“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便是以诗的形式阐明这一禅意。

  借诗明禅,注重阐述禅理,不求诗的工巧,因此这类作品往往缺乏较高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只能称为“禅理诗”。
  
  陈如江先生又从以禅入诗讲到了禅趣。与借诗明禅不同的是,以禅入诗注重诗趣之有无,不求禅理之多寡,它是在具体形象地描绘田园山水、花鸟树木、闲适渔钓的过程中,寓托佛理禅意,从而将禅理与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对诗境沉吟玩素中获得禅趣。试看《鹤林玉露》所载某尼的《寻春诗》:

   尽日寻春春不见,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诗人四出寻春,历时虽久,行程虽广,却无所得,归来偶见枝上梅花,忽悟春天就在自己身边。禅宗的一个主要思想是“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也就是说,佛性是人人本来所具有的,要想成佛,不用外求,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就可达到佛的境界。此诗所寓含的使是佛家的求道与悟道之理。由于这一禅理,全藉诗境传出,故令人在咀嚼回味之际感到禅趣盎然。
  
  在唐末诗坛上,王维是最能表现出禅趣的诗人之一。他自幼受到佛家思想的熏陶,热心崇奉佛教,广泛结交僧侣禅师,与禅宗南北二派均曾有过极其密切的接触,在当时就以精熟禅理而著称于世。他的诗经常在描绘自然风景中流露出某些禅趣,使人悠然神往。试看一首《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禅宗认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就是说世间一切事物皆为虚妄,唯佛性才是真实的、永恒清静的。诗人面对辛夷花的自开自落所以能如此超然,毫不动情,乃是因为他已悟到花的聚散生灭都是虚幻的假象。全诗所呈现的空灵静谧的意境,正与“对境无心”的禅意相合,故通篇不用禅语而尽得禅趣。胡应麟曾称此诗为“入禅宗”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可谓深得个中味。

  以禅入诗之作总是通过诗境将禅意表达出来的,由于禅意包含在形象之中,读者或作禅理诗体味,或作风景诗欣赏,均可感其妙,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023年8月23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24 15: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3-8-24 15:10 编辑

    国荣兄解读诗与禅何以能融合,妙哉!在下喜欢王维晚年的诗作,均达到了吾梵一如的胜境。试看《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虽有动有声,然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在动与静的捕捉、把握中,传送着生命的律动。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虽着一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
    这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感觉到佛家“见心见性”的妙谛。禅意化入诗作,不露半点痕迹,怎不让人诺诺连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24 20: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23-8-24 15:08
国荣兄解读诗与禅何以能融合,妙哉!在下喜欢王维晚年的诗作,均达到了吾梵一如的胜境。试看《鸟鸣涧》 ...

   谢谢逸卿兄的关注和点评。赞同仁兄所言。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与隽永的诗意。所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作了很好的总结。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禅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便是以声写景,既有通感的修辞手法,同时又将“花落”的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从禅的角度来看待的话,惟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人情的执著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夜静深山空”则更富有禅味,夜深人静之时,禅者的心中已经没有了万物,哪怕是白日里眼见的一片春山,此刻也化为虚无。这种心境,不是禅者无法体味得出。
  末句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深山里的幽静与闲适。与首句两相呼应,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我们的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洒脱自在的画境之中。
   
   不同的人,对待同样的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禅者在寂静深山中看到的是幽幽禅意,一如智者,在纷扰尘世中看到的是不变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 07: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音            
禅本佛心一柱香,
诗云万象众声昌;
本无空念禅音去,
空留余声寄感伤。


读王国荣老师《诗与禅》有感
燕然搦管
2023年9月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4 07: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燕然搦管 发表于 2023-9-2 07:40
禅音            
禅本佛心一柱香,
诗云万象众声昌;

  谢谢李燕臣老师的关注。读李老师的精彩诗句,我感觉亦有一种空灵的禅意呢,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7 11: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很喜欢这一类诗,虽然有时不是真的能读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9 05: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涓涓 发表于 2023-9-7 11:10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谢谢涓涓老师关注。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诗出自黄龙慧开禅师的名著“无门关”的第十九则,琅琅上口,最为佛家弟子爱颂,也最能表达禅者“法尔随缘”自然无作的精神。
  这首诗告诉我们为什么世人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时节,因为我们心中有事,而且有太多的闲事挂在心头:我们担心社会地位不够显赫、事业不够享通发达、待遇不够优渥,夫妻生活不够融洽,儿孙不够孝顺成才,朋友待我不够敬重,所求不能满足心愿,身体多病衰弱,人我是非烦心……肚里填满名闻得养,心中充塞财势情欲,再也挪不出一丝闲情去呼吸江上的清风,欣赏山间的明月,因此,春天的百花开得再绚丽,与我两不相干;冬日的皑皑白雪如何宜人,和我有何关联?我们如果能以临济无事人的平常心,去面对日常生活中横逆困顿,人我关系上的矛盾纠缠,必能享受山夫渔父“宝贵银千树,风流玉一蓑”的雅趣。

  真正的人生享受不是名利钱财,而是能感受到自然的诸多美景,体会到蕴涵其中的自然韵味。这种享受对人人都平等无异,惟求先能放下心中的执著与痴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1 17: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 发表于 2023-9-9 05:46
谢谢涓涓老师关注。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谢谢王校长!
    读您的帖子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您讲得太好了!
    “真正的人生享受不是名利钱财,而是能感受到自然的诸多美景,体会到蕴涵其中的自然韵味。这种享受对人人都平等无异,惟求先能放下心中的执著与痴迷。”
    可是又有几人能真的放下心中的执著与痴迷呢?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放不下的太多,即使不执念于名、利,但总有割不断的东西呀!要真想开,放下,怕得是到没有了执念的力而不得不放下吧?怕的是到最后也还放不下。不然哪来的“死不瞑目”一说?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地劝说自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4-29 22:56 , Processed in 0.0346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